温室环境无线监测系统故障诊断系统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环境时空关联性 | 第14-16页 |
1.2.2 传感器故障诊断 | 第16-17页 |
1.2.3 网络故障诊断 | 第17-18页 |
1.3 存在不足分析 | 第18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环境参数时空关联性研究 | 第21-39页 |
2.1 环境参数数据来源 | 第21-23页 |
2.2 环境参数时空特性 | 第23-30页 |
2.2.1 时间相关性 | 第23-26页 |
2.2.2 空间相似性 | 第26-30页 |
2.3 基于时空关联性的传感器预测 | 第30-32页 |
2.3.1 时间相关性预测算法 | 第30-31页 |
2.3.2 空间相似性预测算法 | 第31-32页 |
2.4 时空关联性预测验证 | 第32-38页 |
2.4.1 时间相关性预测验证 | 第32-35页 |
2.4.2 空间相似性预测验证 | 第35-38页 |
2.4.3 时空关联性预测验证 | 第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基于时空关联性的传感器故障识别与数据重构 | 第39-59页 |
3.1 传感器故障识别体系结构 | 第39-40页 |
3.2 基于PCA的传感器故障检测 | 第40-43页 |
3.2.1 主元分析变换 | 第41页 |
3.2.2 计算投影矩阵 | 第41-42页 |
3.2.3 传感器故障检测 | 第42-43页 |
3.3 传感器故障识别 | 第43-45页 |
3.3.1 时空信息比较算法 | 第43-45页 |
3.4 故障识别方法验证 | 第45-49页 |
3.4.1 传感器故障检测 | 第45-46页 |
3.4.2 传感器故障识别 | 第46-49页 |
3.5 传感器故障诊断 | 第49-51页 |
3.5.1 调控措施对传感器故障诊断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2 传感器故障诊断流程 | 第50-51页 |
3.6 传感器数据融合模型 | 第51-56页 |
3.6.1 基于时空关联性的数据融合模型 | 第51页 |
3.6.2 基于支持度函数的传感器数据融合 | 第51-54页 |
3.6.3 数据融合效果 | 第54-56页 |
3.7 故障数据重构 | 第56-57页 |
3.7.1 传感器故障数据特征 | 第56-57页 |
3.7.2 传感器故障数据重构效果 | 第5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监测系统数据传输网络故障诊断 | 第59-73页 |
4.1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 | 第59-61页 |
4.1.1 网络故障诊断结构 | 第59-60页 |
4.1.2 网络故障特征 | 第60页 |
4.1.3 网络故障诊断的主要过程 | 第60-61页 |
4.2 基于参考广播同步机制的时间异步处理 | 第61-63页 |
4.2.1 时间异步故障描述 | 第61-62页 |
4.2.2 时间异步故障诊断机制 | 第62-63页 |
4.3 数据异步诊断 | 第63-68页 |
4.3.1 数据异步检测 | 第63-65页 |
4.3.2 网关数据同步 | 第65-68页 |
4.4 功能验证 | 第68-72页 |
4.4.1 时间异步故障诊断验证 | 第68-70页 |
4.4.2 数据异步故障诊断验证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温室环境无线监测系统运行与故障测试 | 第73-84页 |
5.1 故障诊断系统搭建 | 第73-74页 |
5.2 智能网关软件功能设计 | 第74-75页 |
5.2.1 软件开发环境 | 第74页 |
5.2.2 软件总体结构 | 第74-75页 |
5.2.3 监测系统搭建与布局 | 第75页 |
5.3 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功能验证 | 第75-77页 |
5.3.1 监测参数界面生成 | 第75-76页 |
5.3.2 实时诊断界面生成 | 第76-77页 |
5.3.3 网络故障诊断界面自适应生成 | 第77页 |
5.4 故障注入诊断实验 | 第77-83页 |
5.4.1 故障注入概念 | 第77页 |
5.4.2 传感器故障诊断实验 | 第77-81页 |
5.4.3 数据传输网络故障诊断实验 | 第81-82页 |
5.4.4 系统试运行效果分析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84-85页 |
6.2 创新点 | 第85-86页 |
6.3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