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鲲《高中本国史》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关于民国历史教科书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关于罗元鲲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罗元鲲个人生平与《高中本国史》成书背景 | 第16-24页 |
第一节 罗元鲲个人生平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罗元鲲《高中本国史》成书背景 | 第17-24页 |
一、历史教科书的近代化 | 第18-19页 |
二、“壬戌学制”诞生 | 第19-20页 |
三、课程理论的广泛传播 | 第20-24页 |
第二章《高中本国史》内容分析 | 第24-43页 |
第一节《高中本国史》体例分析 | 第24-26页 |
一、历史分期 | 第24-25页 |
二、编撰方法 | 第25-26页 |
三、文字排版 | 第26页 |
第二节《高中本国史》教材内容选择 | 第26-34页 |
一、民族的产生与拓展 | 第26-29页 |
二、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 | 第29-32页 |
三、近代外交的失败与过程 | 第32-34页 |
第三节《高中本国史》的课文结构 | 第34-43页 |
一、插图 | 第34-37页 |
二、注释 | 第37-39页 |
三、习题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对《高中本国史》的评价 | 第43-51页 |
第一节《高中本国史》的优点 | 第43-46页 |
一、概念明确 | 第43页 |
二、内容新颖 | 第43-44页 |
三、注重辅助文 | 第44-45页 |
四、体现时代性内容 | 第45页 |
五、突出社会、经济、文化史 | 第45-46页 |
第二节《高中本国史》的历史局限性 | 第46-49页 |
一、问题设置不符合当时课标要求 | 第46-47页 |
二、史观不够全面 | 第47页 |
三、时代局限性 | 第47-48页 |
四、文言文气息浓厚 | 第48-49页 |
第三节《高中本国史》引发的中学历史教材反思 | 第49-51页 |
一、树立正确的史观取向 | 第49页 |
二、关注学术发展,吸收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三、教科书体例的传承与发展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