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居住环境监测系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3-15页
        1.2.1 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室内居住环境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第14-15页
    1.3 居住环境要素第15页
    1.4 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第15-17页
第二章 居住环境监测系统的无线通信技术第17-25页
    2.1 Zig Bee无线通信技术概述第17-19页
        2.1.1 ZigBee的起源第17页
        2.1.2 ZigBee无线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第17-18页
        2.1.3 ZigBee无线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第18-19页
    2.2 GPRS无线通信技术综述第19-21页
        2.2.1 GPRS无线通信网络系统结构第19-20页
        2.2.2 GPRS无线通信网络接口第20-21页
        2.2.3 GPRS提供的业务第21页
    2.3 WIFI无线通信技术综述第21-24页
        2.3.1 WIFI的起源与发展第21-22页
        2.3.2 WIFI无线通信网络组成结构第22-23页
        2.3.3 WIFI的关键技术和优势第23-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居住环境监测系统框架第25-31页
    3.1 物联网体系架构第25-26页
    3.2 云计算体系架构第26-27页
    3.3 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结合第27页
    3.4 居住环境监测系统功能第27-28页
    3.5 居住环境监测系统的总体框架第28-29页
    3.6 居住环境监测系统的物联网的总体框架第29-30页
    3.7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居住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第31-44页
    4.1 前端物联网采集终端设备第31-39页
        4.1.1 前端物联网采集终端设备结构第31-32页
        4.1.2 前端物联网采集终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第32-35页
        4.1.3 前端物联网采集终端设备的软件设计第35-38页
        4.1.4 终端协调器测试第38-39页
    4.2 后端云监测信息服务平台第39-43页
        4.2.1 后端云监测信息服务平台结构第39-40页
        4.2.2 监测平台应用层通信协议第40-41页
        4.2.3 监测平台数据库设计第41-43页
        4.2.4 监测平台数据分析第43页
    4.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居住环境要素舒适性评价模型研究第44-49页
    5.1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第44页
    5.2 居住环境的环境参数第44-45页
    5.3 居住环境要素舒适性评价模型第45-48页
        5.3.1 热环境舒适性评价模型PMVTE第45-46页
        5.3.2 空气环境舒适性评价模型PMVAQ第46-47页
        5.3.3 声环境舒适性评价模型PMVVO第47-48页
        5.3.4 光环境舒适性评价模型PMVLU第48页
    5.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舒适性评价模型分析第49-56页
    6.1 系统测试场景第49页
    6.2 系统功能测试第49-51页
    6.3 终端协调器与Web服务器通信实现第51-52页
    6.4 室内居住环境评价模型分析第52-55页
        6.4.1 热环境舒适性评价模型分析第52-54页
        6.4.2 光环境舒适性评价模型分析第54-55页
    6.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56-58页
    7.1 工作总结第56-57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第63-64页
详细摘要第64-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基于2001年至2014年的统计数据
下一篇: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优化研究--以上海某航天研究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