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短短芽孢杆菌FM4B几丁质酶发酵、基因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5页
    1.1 几丁质的简介第19-20页
        1.1.1 几丁质的结构性质第19页
        1.1.2 几丁质的功能与用途第19-20页
    1.2 几丁质酶的概述第20-21页
        1.2.1 几丁质酶的来源和分类第20-21页
        1.2.2 几丁质酶的特点与作用第21页
    1.3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概述第21-23页
        1.3.1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分布和分类第21-22页
        1.3.2 微生物的几丁质酶酶学性质第22页
        1.3.3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应用第22-23页
            1.3.3.1 几丁质酶水解产物的应用第22页
            1.3.3.2 几丁质酶在生物防治的应用第22-23页
            1.3.3.3 几丁质酶用于抗病的基因工程第23页
            1.3.3.4 调节生命代谢活动第23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3页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思路第23-25页
第二章 短短芽孢杆菌几丁质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第25-37页
    2.1 前言第25页
    2.2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25-27页
        2.2.1 实验材料第25-26页
        2.2.2 主要试剂和设备第26-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29页
        2.3.1 几丁质酶粗酶液的制备第27页
        2.3.2 几丁质酶的纯化第27页
        2.3.3 几丁质酶酶活力的测定第27页
        2.3.4 分子量的测定第27-28页
        2.3.5 最适pH值和酸碱稳定性的分析第28页
        2.3.6 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的分析第28页
        2.3.7 部分金属离子对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第28页
        2.3.8 几丁质酶抗霉菌检测第28-2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9-34页
        2.4.1 几丁质酶的分离纯化第29-30页
        2.4.2 pH对几丁质酶酶活力的影响第30-32页
        2.4.3 温度对几丁质酶酶活力的影响第32-33页
        2.4.4 部分金属离子对几丁质酶酶活力的影响第33页
        2.4.5 几丁质酶抗霉菌检测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7页
第三章 短短芽孢杆菌几丁质酶发酵条件优化第37-49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37-38页
        3.2.1 实验材料第37页
        3.2.2 主要试剂和设备第37-38页
    3.3 实验方法第38-41页
        3.3.1 酶活测定第38-39页
        3.3.2 不同碳源对酶活力的影响第39页
        3.3.3 不同氮源对酶活力的影响第39页
        3.3.4 培养基接种量对酶活力的影响第39-40页
        3.3.5 培养基初始pH值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0页
        3.3.6 培养基装样量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0页
        3.3.7 不同培养温度对酶活的影响第40页
        3.3.8 不同培养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0-41页
        3.3.9 摇床转速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1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1-47页
        3.4.1 不同碳源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1-42页
        3.4.2 不同氮源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2-43页
        3.4.3 培养基接种量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3-44页
        3.4.4 培养基初始pH值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4页
        3.4.5 培养基装样量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4-45页
        3.4.6 不同培养温度对酶活的影响第45-46页
        3.4.7 不同发酵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6-47页
        3.4.8 摇床转速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短短芽孢杆菌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第49-67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49-50页
        4.2.1 实验材料第49页
        4.2.2 主要试剂和设备第49-50页
    4.3 实验方法第50-58页
        4.3.1 目的基因克隆到T载体第51-54页
            4.3.1.1 基因组的提取第51-53页
            4.3.1.2 引物的设计第53页
            4.3.1.3 几丁质酶基因的PCR扩增第53页
            4.3.1.4 PR-3RACE连接、E.coliDH5α转化第53-54页
            4.3.1.5 蓝白斑筛选第54页
            4.3.1.6 测序第54页
        4.3.2 目的基因克隆到诱导型载体PET22b第54-58页
            4.3.2.1 T载体(质粒)提取第54-55页
            4.3.2.2 设计酶切位点引物第55页
            4.3.2.3 目的基因PCR扩增第55页
            4.3.2.4 DNA胶回收和双酶切第55-56页
            4.3.2.5 pET-22b质粒的提取第56页
            4.3.2.6 pET-22b质粒酶切及回收第56-57页
            4.3.2.7 目的基因与pET-22b载体连接、转入E.coliDH5α感受态第57页
            4.3.2.8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验证第57页
            4.3.2.9 表达菌株的构建及其表达检测第57-58页
            4.3.2.10 酶活力的测定第5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8-66页
        4.4.1 目的基因克隆到T载体第58-61页
            4.4.1.1 目的基因PCR扩增基因第58-59页
            4.4.1.2 PR-3RACE连接,转化E·coliDH5α中,菌液PCR第59-60页
            4.4.1.3 测序结果第60-61页
        4.4.2 目的基因克隆到pET-22b载体第61-66页
            4.4.2.1 带有酶切位点的目的基因PCR扩增第61-62页
            4.4.2.2 DNA胶回收第62页
            4.4.2.3 pET-22b质粒的提取第62-63页
            4.4.2.4 酶切后的目的基因和pET-22b质粒第63页
            4.4.2.5 连接,转化E·coliDH5α中,菌液PCR产物第63-64页
            4.4.2.6 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验证第64-66页
            4.4.2.7 提取pET-22b质粒转化到E.ColiBL21(DE_3)中第66页
            4.4.2.8 重组基因的表达检测第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及发酵条件的研究第67-85页
    5.1 引言第67页
    5.2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67-69页
        5.2.1 实验材料第67-68页
        5.2.2 主要试剂和设备第68-69页
    5.3 实验方法第69-73页
        5.3.1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第69-71页
            5.3.1.1 最适温度与温度耐受性第69页
            5.3.1.2 最适pH与pH耐受性第69-70页
            5.3.1.3 化合物对酶活的影响第70页
            5.3.1.4 底物特异性第70页
            5.3.1.5 动力学常数Km及Vmax的测定第70页
            5.3.1.6 目标蛋白的获得第70页
            5.3.1.7 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第70-71页
        5.3.2 重组酶诱导条件的优化第71-73页
            5.3.2.1 发酵液接种量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71页
            5.3.2.2 发酵液装样量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71页
            5.3.2.3 诱导时间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71页
            5.3.2.4 诱导浓度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71-72页
            5.3.2.5 诱导时菌浓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72页
            5.3.2.6 诱导温度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72页
            5.3.2.7 诱导转速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72-73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3-82页
        5.4.1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第73-78页
            5.4.1.1 重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A)与重组酶的温度耐受性(B)第73-74页
            5.4.1.2 重组酶的最适反应pH(A)与重组酶的pH耐受性(B)第74-75页
            5.4.1.3 化合物对酶活的影响第75-76页
            5.4.1.4 底物特异性第76页
            5.4.1.5 动力学常数Km及Vmax的测定第76-77页
            5.4.1.6 重组酶的分离纯化第77-78页
        5.4.2 重组酶诱导条件的优化第78-82页
            5.4.2.1 50ml发酵液接种量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78-79页
            5.4.2.2 发酵液装样量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79页
            5.4.2.3 IPTG诱导时间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79-80页
            5.4.2.4 IPTG诱导浓度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80页
            5.4.2.5 诱导时菌浓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80-81页
            5.4.2.6 诱导温度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81-82页
            5.4.2.7 诱导转速对重组酶活力的影响第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6.1 结论第85-86页
    6.2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氟硼酸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对小鼠的免疫毒性
下一篇:复方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