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船舶动力系统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 | 第10页 |
1.2 船舶柴油机余热系统(WHR)简介 | 第10-12页 |
1.2.1 船舶柴油机余热回收系统(WHR)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船舶柴油机余热回收系统(WHR)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船舶柴油机余热回收系统(WHR)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4页 |
1.4 有机朗肯循环在WHR系统上应用的可行性 | 第14-17页 |
1.4.1 余热回收系统低温段可行性研究 | 第14-15页 |
1.4.2 有机朗肯循环的特点 | 第15-16页 |
1.4.3 ORC在船舶以及其他行业的应用情况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船舶柴油机WHR系统的热平衡分析 | 第19-29页 |
2.1 柴油机热平衡计算 | 第20-22页 |
2.1.1 热平衡方程 | 第20-21页 |
2.1.2 船舶柴油机的调制以及调制后的输入参数 | 第21-22页 |
2.2 船舶柴油机可利用余热潜力计算与分析 | 第22-28页 |
2.2.1 船舶柴油机尾气余热潜力计算 | 第22-24页 |
2.2.2 柴油机空气冷却器可利用余热潜力计算 | 第24-25页 |
2.2.3 柴油机缸套冷却水可利用余热潜力计算 | 第25-26页 |
2.2.4 WHR系统可利用余热潜力分析 | 第26-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6S50ME-C8.2柴油机建模仿真 | 第29-46页 |
3.1 主机模型的建立 | 第29-37页 |
3.1.1 增压柴油机数值模拟模块划分 | 第29-31页 |
3.1.2 柴油机主机模型 | 第31-37页 |
3.2 主机模型的验证 | 第37-39页 |
3.3 WHR主机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3.3.1 动力涡轮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3.2 WHR主机涡轮增压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3.3.3 6S50ME-C8.2柴油机整机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3.4 WHR主机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船用柴油机余热回收利用的多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46-67页 |
4.1 WHR系统热力计算 | 第46-51页 |
4.1.1 余热锅炉 | 第46-48页 |
4.1.2 缸套水换热器 | 第48页 |
4.1.3 空气冷却器换热器 | 第48-49页 |
4.1.4 水-有机工质换热器 | 第49页 |
4.1.5 动力涡轮 | 第49-50页 |
4.1.6 双压汽轮机 | 第50-51页 |
4.1.7 WHR系统评价 | 第51页 |
4.2 船舶WHR系统设计方案及其热力计算 | 第51-59页 |
4.2.1 船舶WHR系统设计方案 | 第51-53页 |
4.2.2 计算输入参数的设定 | 第53-55页 |
4.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4.2.4 仿真数据的计算结果 | 第58-59页 |
4.3 船舶WHR系统的改进方案及其热力计算 | 第59-63页 |
4.3.1 WHR系统改进方案的设计 | 第59-60页 |
4.3.2 计算输入参数的设定 | 第60-61页 |
4.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4.4 基于仿真结果计算余热系统的发电量 | 第63-66页 |
4.4.1 主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排气量和排气温度 | 第64页 |
4.4.2 针对不同环境温度对余热系统的发电量进行热力计算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分析及换热器设计 | 第67-83页 |
5.1 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学模型 | 第67-69页 |
5.2 有机工质的选取 | 第69-71页 |
5.2.1 有机工质的分类 | 第69-70页 |
5.2.2 有机工质的选取 | 第70-71页 |
5.3 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 第71-82页 |
5.3.1 缸套水换热器的设计 | 第72-76页 |
5.3.2 空冷器换热器的设计 | 第76-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