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气膜冷却技术 | 第11-13页 |
1.3 气膜冷却流动传热研究 | 第13-15页 |
1.4 抑制肾形涡的发展 | 第15-19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2页 |
第2章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控制方程 | 第22-23页 |
2.3 湍流模型 | 第23-25页 |
2.3.1 标准格式的k-ε模型 | 第23-24页 |
2.3.2 SST模型 | 第24-25页 |
2.4 平板气膜冷却验证 | 第25-28页 |
2.4.1 边界条件设置 | 第26-27页 |
2.4.2 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进气角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 | 第30-46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数值计算方案 | 第30-32页 |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2-45页 |
3.3.1 孔内流动结构 | 第32-35页 |
3.3.2 孔外流动结构 | 第35-39页 |
3.3.3 冷却效果 | 第39-41页 |
3.3.4 喷射强度对冷却效率的影响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进气预旋气膜冷却流动传热机理研究 | 第46-72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计算方案 | 第46-49页 |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9-58页 |
4.3.1 气膜冷却效率 | 第49-53页 |
4.3.2 气膜孔内流动结构 | 第53-55页 |
4.3.3 孔外流动结构 | 第55-57页 |
4.3.4 旋流冷气腔最佳吹风比 | 第57-58页 |
4.4 气膜孔进口涡量强度对冷却效率的影响 | 第58-69页 |
4.4.1 研究方案 | 第58-60页 |
4.4.2 不同涡量下气膜冷却效率 | 第60-62页 |
4.4.3 进口涡量对气膜孔出口速度和涡系结构的影响 | 第62-68页 |
4.4.4 M=1.0和1.5工况下进口旋涡强度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5章 主流偏转对进气预旋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 | 第72-84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几何结构及计算方案 | 第73页 |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3-81页 |
5.3.1 计算结果 | 第74-76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76-79页 |
5.3.3 M=1.0,2.0时计算结果 | 第79-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6章 旋流冷气腔对端壁冷却性能的影响 | 第84-94页 |
6.1 引言 | 第84页 |
6.2 几何机构及计算方案 | 第84-86页 |
6.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6-93页 |
6.3.1 不同吹风比下气膜冷却效率 | 第86-90页 |
6.3.2 结果分析 | 第90-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