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 第18-24页 |
2.1 人的因素 | 第18-21页 |
2.1.1 超速行驶 | 第18-19页 |
2.1.2 违章行驶 | 第19-20页 |
2.1.3 疲劳驾驶 | 第20页 |
2.1.4 超载行驶 | 第20-21页 |
2.2 车的因素 | 第21页 |
2.3 路的因素 | 第21-22页 |
2.4 环境的因素 | 第22-23页 |
2.5 管理的因素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定方法 | 第24-29页 |
3.1 事故多发地路段的鉴定方法 | 第24-27页 |
3.1.1 事故次数法 | 第24页 |
3.1.2 事故率法 | 第24-25页 |
3.1.3 事故次数与事故率综合法 | 第25-26页 |
3.1.4 当量总事故次数法 | 第26页 |
3.1.5 累计频率曲线法 | 第26-27页 |
3.1.6 速度比控制法 | 第27页 |
3.1.7 质量控制法 | 第27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苏州绕城高速事故特征分析 | 第29-36页 |
4.1 苏州绕城高速工程概况 | 第29-31页 |
4.2 苏州绕城高速事故特征 | 第31-36页 |
4.2.1 事故位置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4.2.2 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4.2.3 事故天气分布特征 | 第34页 |
4.2.4 事故成因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基于质量控制法的苏州绕城高速事故多发点鉴定 | 第36-53页 |
5.1 质量控制法 | 第36页 |
5.2 基于质量控制法鉴定苏州绕城高速事故多发路段 | 第36-53页 |
5.2.1 苏州绕城高速交通流量分析 | 第36-44页 |
5.2.2 基于质量控制法鉴定苏州绕城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 | 第44-53页 |
第六章 苏州绕城高速事故多发路段的管理措施 | 第53-66页 |
6.1 人的管理措施 | 第53-57页 |
6.1.1 超速行驶的管理措施 | 第54-55页 |
6.1.2 违章驾驶的管理措施 | 第55-56页 |
6.1.3 疲劳驾驶的管理措施 | 第56页 |
6.1.4 超载行驶的管理措施 | 第56-57页 |
6.2 车辆的管理措施 | 第57页 |
6.3 路的管理措施 | 第57-61页 |
6.3.1 路线线形的管理措施 | 第58-60页 |
6.3.2 道路结构的管理措施 | 第60-61页 |
6.4 环境的管理措施 | 第61-62页 |
6.5 苏州绕城高速事故多发路段管理措施实例及效果评价 | 第62-66页 |
6.5.1 苏州绕城高速事故多发路段管理措施实例 | 第62-64页 |
6.5.2 效果评价 | 第64-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7页 |
7.1 结论 | 第66页 |
7.2 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图表目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