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少数民族教育论文--世界各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况论文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民族学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班班通”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6页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第7-9页
        1.1.1 选题缘起第7-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相关研究综述第9-13页
        1.2.1 教育人类学相关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中国民族教育研究第10-13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3.2 参与观察法第13页
        1.3.3 访谈法第13页
    1.4 研究区域的选择第13-14页
        1.4.1 田野点的选择第13-14页
        1.4.2 田野工作第14页
    1.5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6页
        1.5.1 教育信息化第14-15页
        1.5.2 班班通第15-16页
第二章 “班班通”的实践场域第16-34页
    2.1 国家的场域: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历程第16-18页
        2.1.1 民族教育政策历程第16页
        2.1.2 我国教育信息化历程第16-18页
    2.2 地方的场域:互助县民族中学的教育信息化第18-34页
        2.2.1 互助县教育信息化第18-30页
        2.2.2 民族中学教育信息化之路第30-34页
第三章 从无到有:“班班通”项目进入第34-43页
    3.1 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第34-36页
    3.2 学校:项目执行者第36-39页
    3.3 师生:使用者与接收者第39-43页
第四章 通与不通之间:“班班通”的实践第43-51页
    4.1 “白加黑”:真实世界第43-48页
        4.1.1 平衡“白加黑”第43-45页
        4.1.2 失衡:白重黑轻与黑重白轻第45-46页
        4.1.3 “消失”的白板第46-47页
        4.1.4 “失语”的花儿第47-48页
    4.2 实践效果的原因思考第48-51页
        4.2.1 技术层面漏洞第48-49页
        4.2.2 认知层面缺乏第49-50页
        4.2.3 政策层面的不适第50-51页
结语 对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反思第51-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附录第60-64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学前教育质量监管体系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下一篇:曲率急变轮廓分区域变进给速度加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