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前言 | 第7-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2.1 心理账户概念的发展 | 第9页 |
2.2 心理账户的特征 | 第9-10页 |
2.2.1 非替代性 | 第9-10页 |
2.2.2 运算规则 | 第10页 |
2.2.3 得与失的编码规则 | 第10页 |
2.3 心理账户结构研究 | 第10-12页 |
2.3.1 心理账户的结构研究 | 第10-11页 |
2.3.2 员工薪酬心理账户的结构研究 | 第11-12页 |
2.4 基于心理账户的薪酬激励效应研究 | 第12-14页 |
3 应届毕业生期望薪酬的心理账户分类结构探索 | 第14-22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14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3.4 研究过程 | 第15-16页 |
3.4.1 研究步骤 | 第15页 |
3.4.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3.4.3 统计方法 | 第16页 |
3.5 研究结果 | 第16-22页 |
3.5.1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概况 | 第16-17页 |
3.5.2 薪酬项目的层次聚类分析 | 第17-18页 |
3.5.3 期望薪酬的心理账户结构的多维尺度分析 | 第18-22页 |
4 应届毕业生期望薪酬的激励效应的实验研究 | 第22-29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4.3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22-24页 |
4.3.1 实验设计 | 第22页 |
4.3.2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4.3.3 实验程序 | 第24页 |
4.4 统计方法 | 第24页 |
4.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4.5.1 自变量的方差分析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4.5.2 自变量的交互效应分析 | 第26-28页 |
4.5.3 自变量实得类型、预期和实得类型关系的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29-33页 |
5.1 本研究讨论 | 第29-31页 |
5.1.1 调查研究1:应届毕业生期望薪酬的心理账户分类结构探索 | 第29-30页 |
5.1.2 实验研究2:应届毕业生期望薪酬的激励效应的实验研究 | 第30-31页 |
5.2 本研究结论 | 第31页 |
5.3 建议 | 第31-33页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3-34页 |
6.1 研究不足 | 第33页 |
6.2 展望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附录 | 第37-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