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制度影响比较优势的形成 | 第11-13页 |
1.3.2 劳动就业保护制度是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劳动就业保护制度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18-24页 |
2.1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第18-19页 |
2.2 劳动就业保护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9页 |
2.3 劳动就业保护制度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分析 | 第19-24页 |
2.3.1 劳动就业保护制度对比较优势的正面影响 | 第19-22页 |
2.3.1.1 降低了劳动市场不完全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 | 第19-20页 |
2.3.1.2 改变了劳资双方的激励 | 第20-21页 |
2.3.1.3 提高了工人获得特定知识的动力 | 第21-22页 |
2.3.2 劳动就业保护制度对比较优势的负面影响 | 第22-24页 |
2.3.2.1 劳动就业保护的不公平性 | 第22页 |
2.3.2.2 劳动就业保护的低效率性 | 第22-24页 |
第3章 劳动就业保护与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3.1 劳动就业保护制度与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度量 | 第24-29页 |
3.1.1 劳动就业保护制度的度量体系 | 第24-28页 |
3.1.2 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测度方法 | 第28-29页 |
3.2 我国劳动就业保护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3.2.1 我国劳动就业保护制度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3.2.2 我国劳动就业保护制度的作用与现状 | 第30-31页 |
3.3 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3.3.1 制造业行业内的细分标准 | 第31-32页 |
3.3.2 分行业RCA指数的变动情况 | 第32-34页 |
3.4 劳动就业保护制度对制造业比较优势影响的基本假设 | 第34-35页 |
第4章 我国劳动就业保护制度影响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 第35-41页 |
4.1 模型构建 | 第35页 |
4.2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 第35-37页 |
4.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4.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第36-37页 |
4.3 实证检验分析 | 第37-41页 |
4.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37-38页 |
4.3.2 模型的实证检验分析 | 第38-39页 |
4.3.3 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1-4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42页 |
5.3 政策建议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