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1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1.2 ASD诊断标准的演变 | 第16-17页 |
1.3 ASD诊断方法的演变 | 第17-19页 |
1.4 ASD的视觉障碍 | 第19-24页 |
1.4.1 双眼视觉概述 | 第19-21页 |
1.4.2 ASD的双眼视觉障碍 | 第21-22页 |
1.4.3 ASD者社会性信息视觉加工异常 | 第22-24页 |
1.5 眼动技术对ASD的诊断价值 | 第24-26页 |
1.5.1 眼动技术的非入侵性 | 第24页 |
1.5.2 眼动指标的新进展 | 第24-26页 |
1.6 问题提出 | 第26-28页 |
1.7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复杂度的评定 | 第29-35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2.1 被试 | 第29页 |
2.2.2 仪器 | 第29页 |
2.2.3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4 实验设计 | 第30页 |
2.2.5 实验程序 | 第30-31页 |
2.2.6 分析指标 | 第31页 |
2.2.7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2.3 结果 | 第31-32页 |
2.4 讨论 | 第32-35页 |
第3章 ASD儿童加工动态场景时双眼注视点间距的鉴别价值 | 第35-4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3.2.1 被试 | 第35页 |
3.2.2 仪器 | 第35页 |
3.2.3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2.4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3.2.5 实验程序 | 第36页 |
3.2.6 分析指标 | 第36-37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3.3 结果 | 第37-44页 |
3.3.1 场景视频材料可视化的整体描述 | 第37-40页 |
3.3.2 六种场景视频材料可视化的具体描述 | 第40-42页 |
3.3.3 两组儿童基于被试样本数据的双眼注视点间距的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3.3.4 两组儿童双眼注视点间距的ROC检验结果 | 第43-44页 |
3.4 讨论 | 第44-49页 |
3.4.1 ASD儿童场景加工时双眼注视点间距的时程特点 | 第44-46页 |
3.4.2 ASD儿童场景加工时双眼注视点间距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3.4.3 ASD儿童场景加工时双眼注视点间距的鉴别价值 | 第47-49页 |
第4章 ASD儿童加工场景图片时双眼注视点间距的鉴别价值 | 第49-57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4.2.1 被试 | 第49页 |
4.2.2 仪器 | 第49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4.2.4 实验设计 | 第49页 |
4.2.5 实验程序 | 第49页 |
4.2.6 分析指标 | 第49-50页 |
4.2.7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4.3 结果 | 第50-54页 |
4.3.1 图片材料的可视化描述 | 第50-52页 |
4.3.2 两组儿童基于被试样本数据的双眼注视点间距的差异分析 | 第52-53页 |
4.3.3 两组儿童双眼注视点间距的ROC检验结果 | 第53-54页 |
4.4 讨论 | 第54-57页 |
4.4.1 ASD儿童场景加工时双眼注视点间距的影响因素 | 第54页 |
4.4.2 双眼注视点间距的鉴别价值 | 第54-57页 |
第5章 总讨论 | 第57-61页 |
5.1 ASD儿童的双眼视觉缺陷 | 第57-58页 |
5.2 ASD儿童双眼注视点间距过大的原因分析 | 第58-59页 |
5.3 眼动数据时空分析的价值 | 第59页 |
5.4 双眼注视点间距的鉴别价值及其对早期干预的启发 | 第59-60页 |
5.5 实验材料选取的启发 | 第60-61页 |
第6章 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第7章 总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
附录 1: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Ⅲ) | 第77-79页 |
附录 2: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部分条目举例)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