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充电站运营服务评价相关理论 | 第20-27页 |
2.1 充电站运营服务评价的对象 | 第20-23页 |
2.1.1 充电站的构成 | 第20页 |
2.1.2 充电站的分类 | 第20-21页 |
2.1.3 充电站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2.2 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2.2.1 综合评价的概念 | 第23页 |
2.2.2 综合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2.3 组合评价体系的基本理论 | 第25-26页 |
2.3.1 组合评价的思想 | 第25页 |
2.3.2 组合评价体系的总体设计图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充电站运营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33页 |
3.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7-28页 |
3.2 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 | 第28-29页 |
3.3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29-31页 |
3.3.1 评价指标集的初选 | 第29-30页 |
3.3.2 评价指标集的优化 | 第30-31页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充电站运营服务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3-44页 |
4.1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3-35页 |
4.1.1 熵权法的原理 | 第33页 |
4.1.2 熵权法计算步骤 | 第33-35页 |
4.2 基于熵权法和关联度分析方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35-38页 |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简介 | 第35页 |
4.2.2 综合评价模型 | 第35-38页 |
4.3 基于熵权法和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38-41页 |
4.3.1 TOPSIS法简介 | 第38页 |
4.3.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TOPSIS法的不同 | 第38-39页 |
4.3.3 综合评价模型 | 第39-41页 |
4.4 基于组合评价法的评价模型 | 第41-43页 |
4.4.1 组合评价的方法 | 第41-42页 |
4.4.2 组合评价法的计算步骤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实证分析 | 第44-66页 |
5.1 样本的选取 | 第44-45页 |
5.2 实证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5-49页 |
5.2.1 数据收集方法 | 第45-47页 |
5.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47-49页 |
5.3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49-50页 |
5.4 两种单一综合评价方法实证分析 | 第50-62页 |
5.4.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充电站评价实证分析 | 第50-55页 |
5.4.2 基于TOPSIS法的充电站评价实证分析 | 第55-60页 |
5.4.3 两种单一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5.5 基于组合评价的充电站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62-66页 |
5.5.1 组合评价 | 第62-64页 |
5.5.2 组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66-6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A 电动汽车充电站客户服务问卷调查表 | 第71-7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