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保健食品论文

“南菊芋1号”菊粉提取纯化生产工艺的优化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8页
    1.1 菊粉的性质简介第12-17页
        1.1.1 菊粉来源与菊芋简介第12-14页
        1.1.2 菊粉的理化性质第14-15页
        1.1.3 菊粉的生理特性第15-17页
    1.2 菊粉的提取与纯化第17-24页
        1.2.1 菊芋块茎保藏与预处理第18页
        1.2.2 菊芋菊粉提取第18-20页
        1.2.3 菊芋菊粉粗提液除杂第20-21页
        1.2.4 菊芋菊粉粗提液脱色第21-22页
        1.2.5 菊芋菊粉粗提液脱灰第22-23页
        1.2.6 菊芋菊粉浓缩与制粉第23-24页
    1.3 菊粉的定量检测方法第24-25页
    1.4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5-28页
第二章 菊芋菊粉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8-38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9-30页
        2.1.1 试验材料第29页
        2.1.2 试验试剂第29页
        2.1.3 主要仪器第29页
        2.1.4 主要试剂制备第29-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33页
        2.2.1 菊糖含量的测定第30页
        2.2.2 菊糖提取率的计算方法第30页
        2.2.3 总糖含量的测定第30-31页
        2.2.4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第31-32页
        2.2.5 酶标仪微量法测定菊糖含量第32-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2.3.1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标准曲线第33-34页
        2.3.2 酶标仪法标准曲线第34-35页
        2.3.3 酶标仪微量法测定菊糖含量第35-37页
    2.4 讨论与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菊芋菊粉的提取工艺优化第38-44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8-39页
        3.1.1 试验材料第38页
        3.1.2 试验试剂第38页
        3.1.3 主要仪器第38-39页
    3.2 实验方法第39-40页
        3.2.1 菊芋块茎含水率的测定第39页
        3.2.2 菊芋块茎预处理第39页
        3.2.3 热水浸提法最佳工艺参数的筛选第39-40页
        3.2.4 多次浸提实验第4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0-43页
        3.3.1 单次浸提最佳工艺参数筛选第40-41页
        3.3.2 多次浸提试验结果分析第41-43页
    3.4 讨论与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菊芋菊粉的纯化工艺优化第44-68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44-46页
        4.1.1 试验材料第44-45页
        4.1.2 试验试剂第45页
        4.1.3 主要仪器第45-46页
        4.1.4 主要试剂制备第46页
    4.2 实验方法第46-53页
        4.2.1 活性炭脱色最佳工艺参数的筛选第46-48页
        4.2.2 阳离子树脂脱盐最佳工艺参数的筛选第48-50页
        4.2.3 阴离子树脂脱色最佳工艺参数的筛选第50-52页
        4.2.4 纳滤试验第52-5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3-65页
        4.3.1 活性炭脱色最佳工艺参数的筛选第53-58页
        4.3.2 阳离子树脂脱盐最佳工艺参数筛选第58-59页
        4.3.3 阴离子树脂脱色最佳工艺参数筛选第59-64页
        4.3.4 纳滤试验结果分析第64-65页
    4.4 讨论与小结第65-68页
第五章 菊芋菊粉生产试验第68-74页
    5.1 材料与仪器第68-69页
        5.1.1 试验材料第68页
        5.1.2 试验试剂第68页
        5.1.3 主要仪器第68-69页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第69-72页
        5.2.1 菊芋菊粉生产的主要流程第69-71页
        5.2.2 菊芋菊粉小试生产工艺检验第71页
        5.2.3 菊芋菊粉中试生产具体实验方法第71-72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2-73页
        5.3.1 小试试验结果第72-73页
        5.3.2 中试试验结果第73页
    5.4 讨论与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74-76页
展望第76-78页
创新点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在读硕士期间(2013-2015)已发表的论文第88-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施肥对水稻和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下一篇:减缓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负面效应的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