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角下人教、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分析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一) 初中生生命意识淡薄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生命教育课程的匮乏 | 第12页 |
(三) 挖掘语文教科书是探寻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 第12-13页 |
(四) 新课改对生命教育的呼唤 | 第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一)“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三) 研究文献总结 | 第20-21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 生命的内涵 | 第21-22页 |
(二) 生命教育的诠释 | 第22-23页 |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23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一) 内容上的创新 | 第24页 |
(二) 方法上的创新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 第25-39页 |
一、文本的选择 | 第25-26页 |
(一) 教材版本的选择 | 第25-26页 |
(二) 教材数量的选择 | 第26页 |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6-2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三、研究的类目制定 | 第29-36页 |
(一) 前人研究结果频度统计 | 第29-31页 |
(二) 研究的主类目 | 第31-32页 |
(三) 研究的次类目 | 第32-33页 |
(四) 类目说明 | 第33-35页 |
(五) 信度、效度的检验 | 第35-36页 |
四、对研究设计与方法的反思 | 第36-39页 |
(一) 研究的可取之处 | 第36-37页 |
(二)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两套教科书生命教育要素对比分析 | 第39-48页 |
一、认识生命 | 第39-41页 |
(一) 生命由来 | 第39页 |
(二) 生命的成长 | 第39-41页 |
二、尊重生命 | 第41-42页 |
(一) 尊重自我 | 第41-42页 |
(二) 尊重他人 | 第42页 |
(三) 尊重自然 | 第42页 |
三、欣赏生命 | 第42-44页 |
(一) 自我欣赏 | 第43页 |
(二) 欣赏他人 | 第43-44页 |
四、生命交往 | 第44-46页 |
(一) 与家人相处 | 第44-45页 |
(二) 与同伴相处 | 第45页 |
(三) 与社会相处 | 第45-46页 |
五、生死教育 | 第46-48页 |
(一) 生命终结 | 第46-47页 |
(二) 礼俗仪式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 第48-54页 |
一、结论 | 第48-52页 |
(一) 两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共性 | 第48-51页 |
(二) 两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要素的差异性 | 第51-52页 |
二、建议 | 第52-54页 |
(一) 针对教材自身的改进建议 | 第52-53页 |
(二) 针对教师的建议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