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高师院校培养“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对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一、研究缘起第8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9页
  (一) 研究目的第8-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页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9-12页
  (一) “整合连贯型”教师第9-10页
  (二) 全科教师第10-11页
  (三) 教师教育第11-12页
 四、研究文献综述第12-13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3-15页
  (一) 研究思路第13-14页
  (二)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二章 “整合连贯型”教师培养模式概述第15-19页
 一、“整合连贯型”教师提出的背景第15页
 二、“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内涵第15-16页
 三、“整合连贯型”教师培养的特点第16-19页
  (一)"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培养具有综合性第16页
  (二)“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培养具有重点性第16-17页
  (三)“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培养具有自主性第17页
  (四)“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培养具有灵活性第17-19页
第三章 我国高师院校的师资培养与“整合连贯型”教师间的差距第19-24页
 一、形式化的培养目标,不利于指引“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培养方向第19页
 二、“终身制”教师资格制度,不利于保障“整合连贯型”教师的来源与发展第19-20页
 三、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培养综合教学能力强的“整合连贯型”教师第20-23页
  (一) 公共课程内容狭窄第21页
  (二) 专业课程专业性不足第21页
  (三) 实践性课程薄弱第21-22页
  (四) 课程内容脱离中小学实际第22-23页
 四、重教学轻科研的培养理念,不利于“整合连贯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23-24页
第四章 高师院校培养“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对策第24-35页
 一、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整合连贯型”教师第24-25页
 二、借鉴国外教师资格制度,为“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第25-28页
  (一) 美国的教师资格制度第25-26页
  (二) 德国的教师资格制度第26-27页
  (三) 借鉴美德教师资格制度有益经验,为“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培养提供良好制度环境第27-28页
 三、借鉴国外课程设计有益经验,为“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课程安排第28-33页
  (一) 国外课程设计的简要介绍第28-30页
  (二) 借鉴美德课程设计的有益经验,为“整合连贯型”教师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课程安排第30-33页
 四、重视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33-35页
结语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致谢第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动理论视阈下高校师生有效交往关系的建构
下一篇:地方高师院校高师生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及其互动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