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砂卵石基坑工程变形特征及其安全等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课题的背景 | 第12页 |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基坑变形特征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基坑安全等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8页 |
·砂卵石地层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砂卵石基坑施工现场监测 | 第21-34页 |
·监测目的 | 第21-22页 |
·工程概述 | 第22-23页 |
·工程概况 | 第22-2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页 |
·监测项目与报警指标和监测频率 | 第23-25页 |
·监测项目与报警指标 | 第23-24页 |
·监测频率 | 第24-25页 |
·监测方法 | 第25-30页 |
·巡视检查 | 第25页 |
·连续墙顶水平位移 | 第25页 |
·连续墙顶竖向位移 | 第25-26页 |
·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 | 第26-27页 |
·支撑轴力监测 | 第27-28页 |
·建(构)筑物沉降、倾斜 | 第28-29页 |
·建筑物及地表裂缝 | 第29页 |
·周边地下管线 | 第29页 |
·地下水位 | 第29-30页 |
·水压力 | 第30页 |
·土压力 | 第30页 |
·监测仪器 | 第30-31页 |
·监测结果 | 第31-33页 |
·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 | 第31-32页 |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 | 第32页 |
·支撑轴力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砂卵石基坑变形特征三维数值分析 | 第34-58页 |
·FLAC3D程序简介 | 第34-38页 |
·FLAC3D基本计算原理 | 第34-36页 |
·FLAC3D流固耦合计算原理 | 第36-38页 |
·FLAC3D基坑数值分析 | 第38-45页 |
·建立网格单元 | 第39-40页 |
·建立结构单元 | 第40-41页 |
·土体本构模型 | 第41-44页 |
·边界条件 | 第44页 |
·初始平衡 | 第44-45页 |
·收敛判断 | 第45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5-56页 |
·整体变形 | 第45-46页 |
·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 | 第46-48页 |
·地下连续墙竖向变形 | 第48-50页 |
·坑外土体变形 | 第50-51页 |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 | 第51-53页 |
·基底隆起 | 第53-54页 |
·支撑轴力 | 第54-55页 |
·水土压力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砂卵石基坑周边环境二维数值分析 | 第58-76页 |
·Hardening-soil模型理论 | 第58-60页 |
·标准排水三轴试验双曲线关系 | 第58-59页 |
·剪切屈服面 | 第59-60页 |
·盖帽型屈服面 | 第60页 |
·砂卵石地层本构模型辨识 | 第60-68页 |
·本构模型辨识算法 | 第60-62页 |
·未知参数辨识 | 第62-66页 |
·计算结果 | 第66-68页 |
·基坑开挖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 第68-71页 |
·地下管线变形影响因素 | 第68-69页 |
·基本假定 | 第69页 |
·建立计算模型 | 第69-70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 | 第71-75页 |
·基本假定 | 第71-72页 |
·建立计算模型 | 第72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砂卵石基坑本体安全等级的物元可拓评价 | 第76-86页 |
·砂卵石基坑安全等级划分 | 第76-78页 |
·砂卵石基坑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 第78-80页 |
·砂卵石基坑安全物元 | 第78页 |
·砂卵石基坑安全物元集合的量值域 | 第78页 |
·计算砂卵石基坑安全等级评价指标关联度 | 第78-79页 |
·砂卵石基坑安全等级的确定 | 第79-80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80-84页 |
·工况的正交设计 | 第80-81页 |
·有限元计算 | 第81-82页 |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第82-84页 |
·砂卵石基坑安全等级评价实例 | 第84-85页 |
·构造相关物元 | 第84页 |
·计算关联函数值 | 第84-85页 |
·确定安全等级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研究结论 | 第86-8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7页 |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宄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