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社会文化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本土演进--基于民国时期中小学的历史考察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7页
导论第17-43页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第17-20页
  (一) 研究的缘起第17-19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9-20页
 二、研究综述第20-38页
  (一) 相关概念之厘定第23-28页
  (二) 有关公民教育思想起源、意义的研究第28-32页
  (三) 有关中小学公民教育实施的研究第32-35页
  (四) 有关近代社会、民众的研究第35-36页
  (五) 有关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理论深化及实践推进的研究第36-37页
  (六) 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第37-38页
 三、研究构想与内容框架第38-40页
  (一)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第38-39页
  (二) 研究方法第39-40页
 四、概念界定第40-43页
  (一) “中小学”第40页
  (二) “公民”与“公民教育”第40-41页
  (三) “社会文化变迁”第41-42页
  (四) “本土演进”第42-43页
第一章 中西交汇中公民教育思想的萌生第43-76页
 第一节 冲击与共鸣:公民理想的渐次导入第43-62页
  一、求新于外:异质文化碰撞下对“民主”的初步认识第43-50页
  二、上下求索:思想家的“国民人格”向往第50-54页
  三、革故鼎新:民国成立与民主思想的绽放第54-57页
  四、曲折前行:复古思潮中民主求索的短暂阻抑第57-61页
  五、浓墨重彩: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思想革新第61-62页
 第二节 借鉴与移植:植入中国土壤的异域理论第62-76页
  一、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引入第62-68页
  二、杜威来华对中国公民教育的促动第68-76页
第二章 本土语境下公民教育的自主生长第76-132页
 第一节 从无到有:修身教育的更易与公民教育的萌生第76-88页
  一、外向求索:修身步入课程体系第76-81页
  二、顺应趋势:修身向公民的转换第81-83页
  三、取而代之:公民教育得以确立第83-88页
 第二节 上下互动:公民教育的图景绘描与本土实践第88-111页
  一、关于公民教育的实际讨论第88-98页
  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地开展第98-103页
  三、全国公民教育运动的兴起第103-111页
 第三节 趋向异变:国家政治干预与公民教育的改造第111-132页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宗旨的确立第111-118页
  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异变第118-132页
第三章 生成与变迁: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分析第132-166页
 第一节 课程目标之变更第132-140页
  一、修身科:“涵养德性,导以实践”第132-135页
  二、公民科:“养成营现代生活的习惯”第135-136页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三民主义为最高原则”第136-137页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四维八德”第137-140页
 第二节 课程内容之变更第140-155页
  一、修身科:“孝悌礼义”“忠君爱国”的个体道德导向第140-144页
  二、公民科:儿童中心的团体生活导向第144-147页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三民主义的政治生活导向第147-150页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系统化的身心规约第150-155页
 第三节 教学方法之变更第155-166页
  一、修身科:由精神训练渐重实践考察第155-159页
  二、公民科:多重方法综合应用第159-161页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课内训练与课外陶冶融合第161-162页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公共训练与个别训练并行第162-166页
第四章 价值的表达与呈现: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分析第166-215页
 第一节 教科书的演变历程第166-188页
  一、道德文本的时代转换第166-179页
  二、政治文本的走向与变革第179-188页
 第二节 教科书内容之分析第188-198页
  一、《修身》:德目趋变第188-192页
  二、《公民》:培育“明达公民”第192-195页
  三、《三民主义》与《党义》:政党政治下的千书一面第195-196页
  四、《公民》与《公民训练》:培养党治的“公民”第196-198页
 第三节 教科书形式之分析第198-215页
  一、《修身》:渐趋现代第199-206页
  二、《公民》:贯以现代气息第206-209页
  三、《三民主义》与《党义》:编写体例的单一化第209-212页
  四、《公民》与《公民训练》:沿袭前期第212-215页
第五章 衍变与更易: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外活动分析第215-250页
 第一节 学生自治会第215-234页
  一、从专制到自由:清末民初的潜滋暗长第215-218页
  二、从理论走向实际:五四运动后的全面勃兴第218-231页
  三、从自由发展到全面限制:国民政府时期的强制整顿第231-234页
 第二节 童子军第234-250页
  一、形式上:由民办走向党办第235-241页
  二、内容上:由军事训练而及政治训练第241-250页
结语:近代以来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历史反思第250-256页
参考文献第256-267页
后记第267-268页

论文共2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家、户族与农民:1952-1966年关中地区的村落政治--以黄村为个案
下一篇:SUMO化修饰影响REGγ功能的分子机制及REGγ的生物学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