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8-36页 |
(一) 本文中的国家概念 | 第18-22页 |
(二) 本研究脉络中的户族 | 第22-29页 |
(三) 农民的属性及其在本文中的涵义 | 第29-33页 |
(四) 本研究中村落政治的意蕴 | 第33-36页 |
三、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36-39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1952-1966年中国村落政治研究再出发 | 第39-60页 |
一、如何理解1952-1966年的中国政治:海外中国学的发展及其遗产 | 第39-48页 |
(一) 海外中国学的发展脉络 | 第39-45页 |
(二) 海外中国学的演进准则 | 第45-46页 |
(三) 海外中国学可能的价值与限度 | 第46-48页 |
二、如何理解中国村落:功能主义、“满铁调查”与海外人类学 | 第48-60页 |
(一) 从农村调查到功能主义的社区研究 | 第49-53页 |
(二) 村落的性质与“满铁调查”的传统 | 第53-55页 |
(三) 从村落中透视国家:海外人类学的村落研究 | 第55-57页 |
(四) 简要的评论:以村落为中心的方法论与悲情主义 | 第57-60页 |
第三章 理论视角与黄村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60-79页 |
一、理论视角:在上下互动中探究村落政治 | 第60-66页 |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第61-63页 |
(二) 底层的视角:底层研究学派与日常政治 | 第63-66页 |
二、黄村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66-79页 |
(一) 个案的延伸:黄村与中国村落的研究 | 第66-70页 |
(二) 资料来源与田野技术 | 第70-73页 |
(三) 关中地区的农村社会结构 | 第73-75页 |
(四) 黄村和黄氏户族 | 第75-79页 |
第四章 从互助组到高级社:关系政治与黄村户族的弱抵制 | 第79-110页 |
一、从互助组到高级社: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参与式国家动员 | 第79-89页 |
(一) 互助组:集体经济利益的追寻 | 第80-83页 |
(二) 初级合作社:社员身份的确立 | 第83-86页 |
(三) 高级社及其后果 | 第86-89页 |
二、关系政治:工分制下的劳动管理与日常行动策略 | 第89-101页 |
(一) 工分的标准与类型 | 第90-93页 |
(二) 计件制:工分制下的劳动管理 | 第93-97页 |
(三) 社员的挣工分策略、农活质量与关系共同体 | 第97-101页 |
三、“退社风波”:户族的家庭伦理及其弱抵制 | 第101-110页 |
(一) 从分发粮食引起的户族退社 | 第102-104页 |
(二) 户族家庭伦理的发掘与再生产 | 第104-107页 |
(三) 胜利社的改革:“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方式 | 第107-110页 |
第五章 大跃进:道德统御与农民的“反行为” | 第110-138页 |
一、大跃进: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合作化运动 | 第110-119页 |
(一) 农业合作理论的开端及其在苏联的实践 | 第111-113页 |
(二) 意识形态激进化下的大跃进 | 第113-117页 |
(三) 人民公社的成立 | 第117-119页 |
二、大跃进时期的道德统御与身体政治 | 第119-126页 |
(一) 意识形态宣传与道德统御 | 第120-122页 |
(二) 身体政治:人民公社中的相互凝视 | 第122-126页 |
三、生存伦理:社员与干部的“反行为” | 第126-138页 |
(一) 瞒产私分、偷盗与借粮 | 第126-131页 |
(二) 从利益经济学到乡村社会的生存伦理 | 第131-134页 |
(三) 公私不分与生产队的集体伦理 | 第134-138页 |
第六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干部下乡与人民的政治参与 | 第138-165页 |
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国家向乡村的组织渗透 | 第138-143页 |
(一) 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介入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138-141页 |
(二) 社教干部的选拔、培训与组织 | 第141-143页 |
二、干部下乡与基层组织的重建 | 第143-152页 |
(一) 从工作组到贫协:非常规的权力组织 | 第144-147页 |
(二) 开会、组织学习与基层权力 | 第147-150页 |
(三) “三同”与积极分子的培养 | 第150-152页 |
三、“正义的武器”:人民的政治参与和国家权力实践的多重面向 | 第152-165页 |
(一) 人民来信:贫下中农的话语权 | 第153-155页 |
(二) 揭开阶级斗争的盖子 | 第155-160页 |
(三) 顺从与抵抗:乡村干部的应对之术 | 第160-16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65-178页 |
一、简短的总结 | 第165-169页 |
(一) 国家-户族-农民关系的层次结构与实践形态 | 第165-167页 |
(二) 1952-1966年关中地区村落政治的演变逻辑 | 第167-169页 |
二、未尽的讨论 | 第169-178页 |
(一) 再探1952-1966年代中国村落政治中的农民 | 第169-171页 |
(二) 村落政治与1990年代以来的农村基层治理 | 第171-174页 |
(三) 重申黄村研究的方法与局限 | 第174-178页 |
附录 | 第178-188页 |
一、黄村行政变迁 | 第178-179页 |
二、访谈提纲 | 第179-181页 |
三、相关人物的简要传记(以人物出场先后为序) | 第181-184页 |
四、访谈对象、时间、编码以及页码对应表(以人物出场先后为序) | 第184-187页 |
五、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7-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30页 |
后记 | 第230-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