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比较研究--以地理部分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4页 |
| 1. 引言 | 第14-3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国际背景分析 | 第14-15页 |
| ·国内背景分析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 ·初中科学课程的研究 | 第18-21页 |
|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研究 | 第21-24页 |
| ·初中科学教材的研究 | 第24-28页 |
| ·研究现状评析 | 第28页 |
| ·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创新点 | 第30-31页 |
| ·研究视角新 | 第30页 |
| ·研究对象新 | 第30页 |
| ·多样的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2.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研究概述 | 第31-44页 |
| ·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1-33页 |
| ·“科学”的内涵 | 第31-32页 |
| ·“知识体系”的概念 | 第32页 |
| ·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的内涵 | 第32-33页 |
|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 | 第33-41页 |
| ·中国初中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 | 第33-37页 |
| ·美国初中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 | 第37-41页 |
| 小结 | 第41-44页 |
| 3.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44-49页 |
| ·教育学 | 第44-45页 |
| ·初中科学课程理念 | 第44-45页 |
|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第45页 |
| ·教育心理学 | 第45-47页 |
| ·布鲁纳学科知识结构理论 | 第45-46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46-47页 |
| ·系统科学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4.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 | 第49-87页 |
|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的结构比较分析 | 第49-57页 |
| ·知识体系结构的逻辑性比较 | 第49-52页 |
| ·知识体系结构的应用性比较 | 第52-57页 |
|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容比较分析 | 第57-77页 |
| ·知识体系内容与科学课程标准的契合度比较 | 第57-60页 |
| ·知识体系内容的广度比较 | 第60-63页 |
| ·知识体系内容的深度比较 | 第63-67页 |
| ·知识体系内容的难度比较 | 第67-68页 |
| ·知识体系内容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比较 | 第68-77页 |
|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的综合性比较分析 | 第77-82页 |
| ·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综合性分析的依据 | 第77页 |
|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综合性的比较 | 第77-82页 |
|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的评价分析 | 第82-86页 |
| ·中国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的优点与不足 | 第82-84页 |
| ·美国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的优点与不足 | 第84-86页 |
| 小结 | 第86-87页 |
| 5. 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的优化设计研究 | 第87-98页 |
| ·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优化设计的原则 | 第87-90页 |
| ·内容选择丰富性原则 | 第87页 |
| ·逻辑应用并重的原则 | 第87-88页 |
| ·难度适宜的原则 | 第88页 |
| ·科学综合的原则 | 第88-89页 |
| ·有效衔接的原则 | 第89-90页 |
| ·初中科学教材知识体系优化设计的策略与案例 | 第90-97页 |
| ·精心选择科学教材的内容,增强知识体系的丰富性 | 第90-91页 |
| ·合理组织科学教材的内容,提高知识体系的逻辑性 | 第91页 |
| ·科学编排教材内容与练习,提升知识体系的应用性 | 第91-92页 |
| ·有效综合科学教材的内容,充实知识体系的综合性 | 第92-93页 |
| ·适当增加地理科学技术史,体现知识体系的文化性 | 第93-95页 |
| ·改进知识体系的呈现方式,凸显科学教材的教学性 | 第95-97页 |
| 小结 | 第97-98页 |
| 6. 结语 | 第98-101页 |
| ·基本结论 | 第98-99页 |
| ·存在问题 | 第99-100页 |
| ·前景展望 | 第100-101页 |
| 附录 | 第101-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108-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