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试论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2页
表目录第12-14页
图目录第14-16页
绪论第16-2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6-18页
 二、研究意义第18页
 三、研究设计第18-21页
 四、研究综述第21-25页
第一章 语文教师教育当代转型的背景第25-43页
 第一节 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呼唤第25-33页
  一、课改实践中的新问题第25-28页
  二、中小学语文知识的新更替第28-31页
  三、语文教师知识的扩容与更新第31-33页
 第二节 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脉动第33-43页
  一、“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第33-35页
  二、社会转型影响教师教育转型第35-37页
  三、我国教师教育转型中的主要特点第37-43页
第二章 语文教师教育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第43-76页
 第一节 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第43-48页
  一、问卷设计第43-48页
  二、访谈设计第48页
 第二节 调查发现第48-68页
  一、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第49-61页
  二、访谈分析第61-67页
  三、调查结论第67-68页
 第三节:语文教师教育核心问题解析第68-76页
  一、语文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专业定位的偏离第68-70页
  二、语文教师教育专业定位偏离的影响第70-73页
  三、问题解决框架构想第73-76页
第三章 语文教师的形象与学科关键能力第76-94页
 第一节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形象第76-80页
  一、富有爱心和诗意的人第76-78页
  二、浑身散发着书卷气的人第78-79页
  三、富有幽默感的人第79-80页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学科关键能力第80-94页
  一、文本解读能力第80-86页
  二、学情判断能力第86-90页
  三、反思实践能力第90-94页
第四章 :语文教师教育转型的内涵(上)第94-135页
 第一节 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型第94-106页
  一、学生为本第94-99页
  二、实践取向第99-103页
  三、终身学习第103-106页
 第二节 语文教师教育课程的转型第106-135页
  一、课程结构的转型第106-117页
  二、职前课程设置的转型第117-127页
  三、职后课程设置的转型第127-135页
第五章 语文教师教育转型的内涵(下)第135-191页
 第一节 语文教师职前培养方式的转型第135-158页
  一、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第135-140页
  二、从理论实践化转向实践理论化第140-151页
  三、职前教师培养的“临床合作指导”第151-158页
 第二节 语文教师职后培训方式的转型第158-191页
  一、国家培训与地方培训相结合第158-160页
  二、教师问合作互动的校本培训第160-164页
  三、资源共享多途径的网络培训第164-170页
  四、职后培训的案例分析第170-191页
结语:面向培养未来教育家的语文教师教育第191-193页
附录第193-211页
 附录一 A卷:在校大学生第193-198页
 附录二 B卷:新入职教师第198-201页
 附录三 C卷:骨干教师第201-205页
 附录四 D卷:教师教育者第205-209页
 附录五 学情调查问题设计第209-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22页
 一、著作第211-215页
 二、期刊论文第215-218页
 三、学位论文第218页
 四、析出文献第218-219页
 五、英文文献第219-222页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22-223页
后记第223-225页

论文共2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跨时代对话--社会关系维度下两种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下一篇: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研究--以张江与新竹IC产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