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目录 | 第14-18页 |
图录 | 第18-20页 |
表录 | 第20-2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2-3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2-25页 |
·研究目标、内容、问题及创新点 | 第25-29页 |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6-28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8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基本概念 | 第29-34页 |
·网络 | 第29-30页 |
·跨界合作 | 第30-31页 |
·企业网络 | 第31-32页 |
·产业集群 | 第32-33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 | 第33-34页 |
·研究基础与方法 | 第34-37页 |
·研究基础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第2章 网络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 | 第37-61页 |
·产业集群 | 第37-40页 |
·产业集群概念 | 第37-38页 |
·产业集群类型 | 第38-39页 |
·产业集群理论缺陷 | 第39-40页 |
·产业集群外部联系 | 第40-49页 |
·外部联系的微观主体 | 第40-41页 |
·外部联系的主要方式 | 第41-44页 |
·外部联系的主要类型 | 第44-46页 |
·外部联系的作用效果 | 第46-48页 |
·外部联系与本地蜂鸣的作用对比 | 第48-49页 |
·全球生产网络 | 第49-58页 |
·全球生产网络概念与内涵 | 第49-50页 |
·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框架 | 第50-55页 |
·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发展 | 第55-58页 |
·研究评述 | 第58-61页 |
第3章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的经济地理学基础 | 第61-76页 |
·实践社区与人才环流 | 第61-64页 |
·实践社区概念及内涵 | 第61-62页 |
·实践社区特征 | 第62-63页 |
·人才环流与技术社区 | 第63-64页 |
·网络权力与技术守门员 | 第64-72页 |
·网络权力 | 第65-67页 |
·技术守门员 | 第67-72页 |
·演化经济地理学 | 第72-76页 |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则 | 第72-73页 |
·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目的及基本框架 | 第73-74页 |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主张 | 第74页 |
·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层面 | 第74页 |
·产业集群发展的演化经济地理学解释 | 第74-76页 |
第4章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前提条件与形成机制 | 第76-97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的背景 | 第76-84页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第76-77页 |
·跨国企业全球投资 | 第77-78页 |
·贸易自由化 | 第78-79页 |
·经济转型与对外开放 | 第79-81页 |
·全球化与地方化融合 | 第81-84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的前提条件与制约因子 | 第84-91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发生的前提条件 | 第84-89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发生的制约因子 | 第89-91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的形成机制 | 第91-97页 |
·基于人才流动的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机制 | 第92-94页 |
·基于跨区投资的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机制 | 第94-96页 |
·基于贸易的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形成机制 | 第96-97页 |
第5章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合作机制及演化 | 第97-114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组织结构 | 第97-103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合作机制 | 第103-109页 |
·组织邻近与跨界企业网络 | 第103-106页 |
·关系邻近与跨界技术社区 | 第106-107页 |
·制度重构与文化适应 | 第107-109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演化机理 | 第109-114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孕育阶段 | 第110-111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发展阶段 | 第111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问合作网络成熟阶段 | 第111-112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衰退、消亡或复兴 | 第112-114页 |
第6章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前提条件 | 第114-163页 |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集群布局 | 第114-133页 |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演变 | 第114-118页 |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细分领域 | 第118-123页 |
·集成电路产业全球空间格局及全球生产网络 | 第123-126页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 第126-133页 |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跨界合作的前提条件 | 第133-163页 |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发展背景 | 第133-139页 |
·张江与新竹相似的产业基础 | 第139-145页 |
·张江与新竹不同的区位条件 | 第145-147页 |
·张江与新竹IC产业丰富的FDI | 第147-150页 |
·张江与新竹IC产业不同的技术水平 | 第150-155页 |
·张江与新竹的制度与文化作用 | 第155-163页 |
第7章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演化 | 第163-184页 |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孕育阶段 | 第164-168页 |
·新竹IC产业集群出现与发展 | 第164-166页 |
·企业家迁移推动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跨界合作初步形成 | 第166-167页 |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资源优势初步整合 | 第167-168页 |
·张江与新竹制度的不同作用 | 第168页 |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发展阶段 | 第168-172页 |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链逐步完善 | 第168-169页 |
·市场与网络权力吸引企业跨界迁移推动外部通道扩张 | 第169-171页 |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深化合作发展 | 第171-172页 |
·张江制度促进与新竹制度阻碍作用 | 第172页 |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成熟阶段 | 第172-184页 |
·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走向成熟 | 第172-176页 |
·企业上下游跨界合作与人才流动推动外部通道走向成熟 | 第176-179页 |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张江与新竹IC产业集群跨界融合发展 | 第179-181页 |
·中介机构跨界合作制度的推动作用 | 第181-184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4-19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4-190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提升了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 | 第184-185页 |
·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需要一定前提条件 | 第185-186页 |
·网络权力与跨界技术社区推动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演化 | 第186-188页 |
·张江与新竹IC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进入成熟期 | 第188-19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90-192页 |
·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第三大经济空间组织关系 | 第190-191页 |
·修正了区域合作中的错位竞争理论 | 第191页 |
·重新审视了地方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 第191-192页 |
·重新阐述了距离在经济地理学中的意义 | 第192页 |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 第192-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6页 |
后记 | 第206-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