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跨时代对话--社会关系维度下两种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导论 建构“对话”:发展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基本路径第14-45页
 一、建构吉登斯与马克思跨时代“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第14-22页
  (一) “形式”研究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重要生长点第14-17页
  (二) 马克思的“批判者”: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在关照第17-19页
  (三) 社会关系:吉登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共同维度第19-20页
  (四) 社会关系:吉登斯批判马克思的着眼点与结构化理论的产出第20-22页
 二、研究现状述评:以“结构化理论”为选材第22-31页
  (一) 关于结构化理论的总体研究现状第22-24页
  (二) 当前关于结构化理论的争议焦点与评析第24-28页
  (三) 争议中有待深入的问题第28-31页
 三、本研究基本概念界定第31-38页
  (一) 学界关于“社会关系”概念的界定第31-33页
  (二) 学界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第33-34页
  (三) 吉登斯、马克思及本文的界定第34-38页
 四、本研究建构“对话”的基本思路第38-40页
  (一) 建构“对话”的切入点第38页
  (二) “对话”的逻辑展开:两层“对话”与两层“批判”第38-40页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40-45页
  (一) 创新点第40-43页
  (二) 不足第43-45页
第一章 吉登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批判:聚焦社会关系维度的直接“对话”第45-76页
 一、吉登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诠释第46-55页
  (一) 生产关系是意识形态纵向生成的根本来源第46-48页
  (二) 阶级关系形成了意识形态的基本轴心第48-49页
  (三) “异化”催化了意识形态及其虚幻性的生成第49-51页
  (四) 意识形态依靠经济权力使阶级关系合法化第51-53页
  (五) 意识形态将随阶级斗争的消失而消亡第53-55页
 二、社会关系:吉登斯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维度第55-66页
  (一) 马克思存在将社会关系化约为生产关系的逻辑:对话的核心第55-59页
  (二) 所谓马克思化约逻辑的表现与理论缺陷第59-64页
  (三) 所谓马克思化约逻辑的现实困境第64-66页
 三、挖掘社会关系新媒介:吉登斯重构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的着眼点第66-72页
  (一) 强化行动者的能动性在建构社会关系中作用第66-68页
  (二) 突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结构性特征第68-72页
 四、“形式”方面: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的可能超越空间第72-76页
  (一) 意识形态的媒介与载体第72-73页
  (二) 意识形态的控制领域与动员路径第73-74页
  (三) 意识形态的传播特征第74-76页
第二章 吉登斯对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的重构:“知识”假设的提出第76-105页
 一、吉登斯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结构化理论第76-89页
  (一) 结构化理论关于社会关系的若干范畴分析第76-87页
  (二) 结构化理论的逻辑第87-89页
 二、结构化理论关于社会关系的基本假设:“知识”的出场第89-97页
  (一) 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具备大量的知识第89-90页
  (二) 社会关系的稳定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第90-91页
  (三) 常识展现社会关系的恒定性、合法性与真实性特征第91-96页
  (四) 社会关系借助生活常规得到顺利再生产第96-97页
 三、吉登斯重构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的理论旨趣第97-105页
  (一) 挖掘社会关系超越时空得以顺利再生产的隐蔽根源第98-99页
  (二) 克服所谓马克思的“化约”逻辑第99-100页
  (三) 超越传统社会学分析的二元对立倾向第100-103页
  (四) 立足日常生活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路径第103-105页
第三章 基于“知识”媒介的社会关系:吉登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第105-145页
 一、“知识”媒介:吉登斯对现代社会关系的关注点第105-114页
  (一) 知识共享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全球化和脱域第106-108页
  (二) 知识不对称构成社会关系支配权力的重要来源第108-111页
  (三) 知识不确定与稳定性需求导致社会关系的二律背反第111-114页
 二、传统社会非物化意识形态的复苏:吉登斯的实证分析(一)第114-124页
  (一) 传统的社会关系及其合法性第115-119页
  (二) 宗教意识形态第119-121页
  (三)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第121-124页
 三、现代社会物化意识形态的生成:吉登斯的实证分析(二)第124-132页
  (一) 脱域的社会关系及其合法性第124-126页
  (二) 作为意识形态的货币第126-129页
  (三) 作为意识形态的专家技术第129-132页
 四、吉登斯对意识形态“形式”方面的解蔽:以“知识”为视角第132-139页
  (一) 知识不对称构成意识形态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第133-135页
  (二) 常识与稳定需求共同推进意识形态的生活化第135-137页
  (三) 现代知识对意识形态的巩固与消解作用同时并存第137-139页
 五、吉登斯“知识”视角下社会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同构理路第139-145页
  (一) 知识提供社会关系的表现载体与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第139-140页
  (二) 知识展现社会关系与意识形态的真实合法性第140-142页
  (三) 常识指导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与意识形态的日常动员第142页
  (四) 常识构成社会关系的认知边界与意识形态的遮蔽性第142-145页
第四章 回到马克思:对吉登斯所做批判的批判第145-193页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评析第145-162页
  (一) 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贡献第145-149页
  (二) 吉登斯社会关系维度的理论缺陷第149-155页
  (三) 吉登斯社会关系维度上的误判:为马克思辩护第155-162页
 二、生产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维度的形成过程第162-174页
  (一)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社会关系的核心所指第162-165页
  (二) 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基本观点第165-171页
  (三) 马克思视域中意识形态的本体生成:“生产关系”的追溯第171-173页
  (四) 生产关系—意识形态: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框架的确立第173-174页
 三、马克思基于“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第174-184页
  (一) 生产关系的第一决定性:意识形态没有独立历史第174-176页
  (二) 生产关系的前提性遮蔽: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第176-179页
  (三) 生产关系中的利益分化:意识形态普遍形式的来源第179-182页
  (四) 生产关系的实践变革:意识形态消亡的路径第182-184页
 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多重话语解蔽第184-193页
  (一) “宗教”话语下的生产关系本质第184-186页
  (二) “货币、资本、工资、利润”话语下的生产关系本质第186-189页
  (三) “自由”与“公平”话语下的生产关系本质第189-193页
第五章 马克思与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综合分析:立足社会关系维度的间接“对话”第193-210页
 一、社会关系:两者意识形态批判基本维度的对话与分析第193-200页
  (一) 两者社会关系核心范畴的比较第193-198页
  (二) 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与吉登斯的“知识”媒介关系第198-200页
 二、两者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对话与分析第200-210页
  (一) 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领域第200-202页
  (二) 意识形态批判的媒介支撑第202-204页
  (三) 意识形态的建构主体与合法性来源第204-206页
  (四) 意识形态的动员路径与表现形式第206-208页
  (五) 意识形态的消亡与批判的核心第208-210页
第六章 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跨时代对话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第210-240页
 一、两者对话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启示第210-225页
  (一) 巩固“内容”研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第210-215页
  (二) 拓展“形式”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第215-225页
 二、两者对话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启示第225-240页
  (一) 借助“社会关系”维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25-232页
  (二) 借助“知识”视角再建主导意识形态认同与人际信任第232-240页
余论“对话”之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40-247页
附一:马克思与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相关范畴及观点的比较第247-249页
附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249-25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51-261页
致谢第261页

论文共2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文字整理與研究
下一篇:试论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