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作曲家简介 | 第9-13页 |
| 第二章 《琴箫》音乐分析 | 第13-36页 |
| 一、 《琴箫》素材来源 | 第13页 |
| 二、 《琴箫》核心音高结构的形成和运用 | 第13-25页 |
| (一) 连续纯五度音程的使用 | 第14-18页 |
| (二) 使用装饰音的纯五度音程的运用 | 第18-19页 |
| (三) 将装饰音上升为骨干音的五音组及其子集关系的四音组 | 第19-25页 |
| 三、 对比性的音高材料 | 第25-26页 |
| 四、 持续音 | 第26-28页 |
| 五、 节奏的变化种类 | 第28-31页 |
| 六、 曲式结构 | 第31-33页 |
| 七、 特有的“中国文化韵味” | 第33-35页 |
| (一) 润腔效果 | 第33-34页 |
| (二) 乐器模拟“中国”音色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二人台》音乐分析 | 第36-54页 |
| 一、 《二人台》素材来源 | 第36-37页 |
| 二、 律吕六音列的标记和分类 | 第37-40页 |
| (一) 律吕六音列的标记 | 第37页 |
| (二) 六音列的自身特点 | 第37-38页 |
| (三) 六音列的和弦构成与特点 | 第38-39页 |
| (四) 作曲家对六音列截断使用的方法 | 第39-40页 |
| 三、 律吕六音列音高材料的运用 | 第40-41页 |
| 四、 六律六吕音高结构的运用分析 | 第41-47页 |
| (一) 第一乐章长笛声部的音高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 第41-42页 |
| (二) 第一乐章钢琴引子的音高结构 | 第42-43页 |
| (三) 第二乐章钢琴声部的音高结构 | 第43-45页 |
| (四) 六律六吕两音列在乐曲中的组合方法 | 第45-47页 |
| 五、 律吕六音列之外新的音高材料 | 第47-48页 |
| 六、 节奏特征 | 第48-49页 |
| 七、 曲式结构 | 第49-51页 |
| 八、 “变奏”思维和“点描” | 第51-53页 |
| (一) “变奏”思维 | 第51页 |
| (二) “点描”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张豪夫两部作品的总体创作特征 | 第54-63页 |
| 一、 音高材料的运用 | 第54-58页 |
| 二、 节奏节拍特点 | 第58-60页 |
| 三、 镜像结构思维 | 第60-63页 |
| 第五章 张豪夫音乐的美学思想及所体现的人文情怀 | 第63-67页 |
| 一、 张豪夫音乐作品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 第63-65页 |
| 二、 张豪夫音乐作品所体现的人文情怀 | 第65-67页 |
| 结语 | 第67-68页 |
| 附录一 | 第68-70页 |
| 附录二 | 第70-75页 |
| 附录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