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词典中离合词的释义对比研究--基于《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汉语教与学词典》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离合词研究概述 | 第11-16页 |
·离合词性质及其界定标准的研究 | 第12页 |
·离合词类型、离合形式及规律的研究 | 第12-14页 |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离合词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离合词的研究 | 第15页 |
·离合词的其它研究 | 第15-16页 |
·本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研究角度及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语料库的建设 | 第18-21页 |
·语料的界定 | 第18-19页 |
·术语的界定 | 第18页 |
·结构类型的界定 | 第18-19页 |
·语料库介绍及语料统计 | 第19-21页 |
·语料库介绍 | 第19页 |
·语料统计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两部词典离合词义项的概括与划分对比考察 | 第21-28页 |
·义项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学汉语词典》离合词义项的概括与划分考察 | 第22页 |
·《教与学词典》离合词义项的概括与划分考察 | 第22-23页 |
·两部词典离合词义项的概括与划分对比 | 第23-28页 |
第四章 两部词典离合词释义方式的对比分析 | 第28-49页 |
·释义方式概述 | 第28-32页 |
·词典中释义方式的研究 | 第28-29页 |
·本文的释义方式 | 第29-32页 |
·《学汉语词典》离合词释义方式分析 | 第32-37页 |
·《学汉语词典》离合词释义方式的宏观分析 | 第32页 |
·《学汉语词典》离合词释义方式的微观分析 | 第32-37页 |
·《教与学词典》离合词释义方式分析 | 第37-41页 |
·《教与学词典》离合词释义方式的宏观分析 | 第37页 |
·《教与学词典》离合词释义方式的微观分析 | 第37-41页 |
·两部词典离合词的释义方式的比较 | 第41-46页 |
·两部词典离合词释义方式的相同点 | 第43-44页 |
·两部词典离合词释义方式的不同点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9页 |
第五章 两部词典离合词释义配例的对比分析 | 第49-76页 |
·释义配例概述 | 第49-52页 |
·词典中配例的研究 | 第49-50页 |
·本文的配例 | 第50-52页 |
·《学汉语词典》离合词释义配例分析 | 第52-62页 |
·《学汉语词典》离合词的配例数量考察 | 第52-53页 |
·《学汉语词典》离合词的配例类型考察 | 第53-56页 |
·《学汉语词典》离合词的配例形式考察 | 第56-62页 |
·《教与学词典》离合词释义配例分析 | 第62-71页 |
·《教与学词典》离合词的配例数量考察 | 第62-63页 |
·《教与学词典》离合词的配例类型考察 | 第63-66页 |
·《教与学词典》离合词的配例形式考察 | 第66-71页 |
·两部词典离合词释义配例的比较 | 第71-74页 |
·两部词典离合词释义配例的相同点 | 第71-72页 |
·两部词典离合词释义配例的不同点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6-78页 |
·本研究总结 | 第76-77页 |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