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达的童声合唱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缘由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章 20 世纪我国儿童歌曲创作发展的简略回顾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学堂乐歌时期 | 第13-16页 |
一、 主要音乐家及其作品 | 第13-14页 |
二、 创作的特点 | 第14-16页 |
第二节 20 年代后的一些专业儿童歌曲 | 第16-18页 |
一、 黎锦晖 | 第16-17页 |
二、 萧友梅,赵元任,黄自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抗日救亡时期的儿童歌曲 | 第18-20页 |
一、 左翼音乐运动时期 | 第19页 |
二、 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儿童歌曲 | 第19-20页 |
三、 战时国统区的儿童歌曲 | 第20页 |
第四节 新中国时期的儿童歌曲 | 第20-22页 |
一、 建国初期 | 第20-21页 |
二、 文革时期 | 第21页 |
三、 改革开放时期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张以达与他的童声合唱创作脉络统计 | 第22-24页 |
第一节 张以达简介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张以达先生历年创作的童声合唱作品统计 | 第23-24页 |
一、 80 年代以前的部分童声合唱 | 第23页 |
二、 80 年代后的童声合唱 | 第23页 |
三、 改编及创作时间不祥的作品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张以达的三首童声合唱代表作品的分析与研究 | 第24-49页 |
第一节 《猜调》 | 第24-30页 |
一、 原民歌《猜调》的分析 | 第24-26页 |
二、 无伴奏童声合唱《猜调》的分析 | 第26-30页 |
1、节奏,节拍,音域,声部的处理分析 | 第26页 |
2、结构,旋律和调式处理的分析 | 第26-27页 |
3、和声,复调对位,织体等作曲技法分析 | 第27-30页 |
第二节 《采茶》 | 第30-42页 |
一、 原民歌《采茶扑蝶》的分析 | 第30-33页 |
二、 改编后童声合唱《采茶》的编创技法简析 | 第33-42页 |
1、结构扩展的手法分析 | 第33-36页 |
2、和声,调式织体等作曲技法分析 | 第36-42页 |
第三节 《编花篮小景》 | 第42-49页 |
一、 原民歌《编花篮》简要分析 | 第42-44页 |
1、《编花篮》产生的背景 | 第42-43页 |
2、原民歌《编花篮》旋律,结构的简要分析 | 第43-44页 |
二、 改编后的童声合唱《编花篮小景》分析 | 第44-49页 |
1、原曲合唱化条件的分析 | 第44页 |
2、结构扩展的特点分析 | 第44-45页 |
3、和声,织体,调式等作曲技法法分析 | 第45-49页 |
第四章 张以达童声合唱的艺术特征 | 第49-57页 |
第一节 合唱改编创作技法的艺术特征 | 第49-54页 |
一、 结构的扩展特点 | 第49-52页 |
二、 和声的使用特点 | 第52-54页 |
三、 织体的使用特点 | 第54页 |
第二节 审美意义上的艺术特征 | 第54-57页 |
一、 题材内容的民族性 | 第54-55页 |
二、 音乐组织技法的民族性 | 第55页 |
三、 审美心理的民族性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一、 关于民族性 | 第57页 |
二、 关于世界性 | 第57-58页 |
三、 关于时代性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