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论文写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论文写作的背景 | 第11-12页 |
·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0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3-32页 |
·创新理论的提出 | 第23-24页 |
·技术创新及其理论的演变 | 第24-25页 |
·技术创新与管理方式变革 | 第25-29页 |
·驱动管理观念发生变革 | 第25-26页 |
·驱动管理方法发生变革 | 第26-28页 |
·驱动管理组织发生变革 | 第28-29页 |
·技术创新战略的分类与创新模式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2-52页 |
·高新区技术创新发展的条件分析 | 第32-36页 |
·充足的科技与智力资源 | 第32页 |
·良好的创业环境 | 第32-33页 |
·发达的创业投资 | 第33-34页 |
·明晰的知识产权安排 | 第34页 |
·产业发展多样化 | 第34-35页 |
·产业的集群与网络化 | 第35-36页 |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 第36-48页 |
·技术创新投入 | 第36-40页 |
·技术创新产出 | 第40-44页 |
·技术创新环境 | 第44-47页 |
·政府管理的效率 | 第47-48页 |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8-51页 |
·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创新突破 | 第48页 |
·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投入 | 第48-49页 |
·缺乏有利于技术交流的创新网络 | 第49页 |
·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有待完善 | 第49-50页 |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目标和战略选择 | 第52-66页 |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目标 | 第52-54页 |
·探索有利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体制 | 第52页 |
·搭建政府引导下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 第52-53页 |
·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宏观科技政策 | 第53页 |
·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园区文化环境 | 第53-54页 |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管理的战略选择 | 第54-65页 |
·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 第54-56页 |
·技术创新的战略比较 | 第56-58页 |
·美日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借鉴 | 第58-61页 |
·我国高新区技术创新管理的战略选择 | 第6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 第66-73页 |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 第66-69页 |
·创新能力的评价对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实施的意义 | 第66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66-67页 |
·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67-68页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 第68-69页 |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保障措施 | 第73-83页 |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73-76页 |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内涵 | 第73-74页 |
·政府—创新能力评价与政策的制定主体 | 第74-75页 |
·大学和科研机构—知识创造的执行主体 | 第75页 |
·金融和中介机构—创新活动的服务主体 | 第75页 |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 | 第75-76页 |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体系 | 第76-82页 |
·建立健全政策服务体系 | 第76-77页 |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体系 | 第77-78页 |
·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 | 第78-79页 |
·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体系 | 第79-80页 |
·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 第80页 |
·建立健全试点示范体系 | 第80-81页 |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 | 第81页 |
·建立健全国际合作体系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