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代送别诗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6页 |
引言 | 第6-8页 |
正文 | 第8页 |
第一章 遣唐使与中日文化交流 | 第8-14页 |
第一节 日本遣唐使 | 第8-11页 |
一、遣唐使的概念 | 第8页 |
二、遣唐使的目的 | 第8-9页 |
三、遣唐使的成就 | 第9-10页 |
四、遣唐使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中国文学在古代日本的流传 | 第11-14页 |
一、遣唐使的促进 | 第11页 |
二、留学僧的推动 | 第11-12页 |
三、唐朝教育制度的影响 | 第12页 |
四、日本汉诗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日本古代汉诗集概论 | 第14-19页 |
第一节 日本古代汉文学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奈良时代 | 第15页 |
一、《怀风藻》 | 第15页 |
第三节 平安时代 | 第15-19页 |
一、《凌云集》 | 第15-17页 |
二、《文华秀丽集》 | 第17-18页 |
三、《经国集》 | 第18-19页 |
第三章 诗语的异同 | 第19-30页 |
第一节 词语 | 第19-25页 |
一、日本送别诗中“边”字使用特征 | 第20-21页 |
二、中国送别诗中“边”字使用特征 | 第21-23页 |
三、借鉴与变形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典故 | 第25-30页 |
一、日本汉诗中的用典特征 | 第25-26页 |
二、中国古诗中的用典特征 | 第26-28页 |
三、借鉴与变形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篇章结构的异同 | 第30-41页 |
第一节 体裁 | 第30-33页 |
一、日本汉诗的体裁特征 | 第30-31页 |
二、中国古诗的体裁特征 | 第31-32页 |
三、借鉴与变形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结构 | 第33-41页 |
一、日本宴会送别诗的结构特征 | 第35-37页 |
二、中国宴会送别诗的结构特征 | 第37-39页 |
三、借鉴与变形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意象主题的异同 | 第41-57页 |
第一节 意象 | 第41-47页 |
一、日本送别诗的意象特征 | 第41-43页 |
二、中国送别诗的意象特征 | 第43-44页 |
三、借鉴与变形 | 第44-47页 |
第二节 主题 | 第47-57页 |
一、日本送别诗的主题特征 | 第48-50页 |
二、中国送别诗的主题特征 | 第50-54页 |
三、借鉴与变形 | 第54-57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7-60页 |
附录一 | 第60-64页 |
参考书目 | 第64-67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67-77页 |
日文详细摘要 | 第77-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