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1 导论 | 第12-27页 |
·研究的背景与动因 | 第12-20页 |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安全 | 第12-13页 |
·木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第13-15页 |
·中国木材产业安全问题的现实性 | 第15-18页 |
·木材产业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5-27页 |
·理论演绎法 | 第25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25-26页 |
·理论与实证结合法 | 第26-27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与评价 | 第27-39页 |
·国内外木材产业研究综述 | 第27-33页 |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7-29页 |
·国内木材产业研究回顾 | 第29-31页 |
·国外木材产业研究回顾 | 第31-33页 |
·国内外木材产业研究评述 | 第33页 |
·国内外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 第33-38页 |
·国内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回顾 | 第34-36页 |
·国外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 第36-37页 |
·国内外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评述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新的产业安全观的提出 | 第39-52页 |
·产业安全的经济思想追溯 | 第39-42页 |
·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思想 | 第39页 |
·历史学派的保护幼稚产业思想 | 第39-40页 |
·中心—外围理论 | 第40-41页 |
·战略性贸易政策 | 第41页 |
·产业安全的经济思想归纳 | 第41-42页 |
·主要发达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 | 第42-45页 |
·美国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 | 第42-43页 |
·欧盟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 | 第43-44页 |
·日本维护产业安全方面的实践 | 第44-45页 |
·发达国家产业安全维护总结 | 第45页 |
·中国产业安全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 第45-48页 |
·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 | 第45-46页 |
·产业总体竞争力水平的低层次性 | 第46-47页 |
·政府行为能力的有限性 | 第47-48页 |
·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 第48页 |
·新的产业安全观的提出 | 第48-51页 |
·从“斗鸡模型”说起 | 第48-50页 |
·进攻与防守的辩证关系 | 第50页 |
·新的产业安全观的提出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中国木材产业发展沿革 | 第52-67页 |
·改革开放前中国木材产业发展 | 第52-54页 |
·产业发展与资源培育的矛盾 | 第52-53页 |
·产业发展的低附加价值特征 | 第53-54页 |
·改革开放后中国木材产业发展 | 第54-66页 |
·改革开放后中国木材产业发展概述 | 第54-63页 |
·改革开放后中国木材产业发展的不协调性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中国木材产业安全评估 | 第67-98页 |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67-68页 |
·综合性与系统性 | 第67页 |
·易获得性 | 第67-68页 |
·简明性 | 第68页 |
·阶段性 | 第68页 |
·实用性 | 第68页 |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68-69页 |
·系统论核心思想 | 第68-69页 |
·木材产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第69页 |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69-76页 |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说明 | 第70页 |
·产业国内生存环境指标 | 第70-73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 | 第73-75页 |
·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 | 第75页 |
·产业受控制评价指标 | 第75-76页 |
·木材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及分值评定 | 第76-79页 |
·权重计算方法简述 | 第76-78页 |
·木材产业安全指标权重计算 | 第78-79页 |
·木材产业安全值的测定 | 第79页 |
·木材产业安全评估实证 | 第79-97页 |
·产业国内生存环境指标 | 第80-86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 | 第86-90页 |
·对外依存度指标 | 第90-93页 |
·产业受控制评价指标 | 第93-94页 |
·木材产业安全评估的总体结论 | 第94-95页 |
·中国木材产业安全的动态模拟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6 实现中国木材产业安全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98-114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理论 | 第99-100页 |
·比较成本理论 | 第99页 |
·要素禀赋理论 | 第99-100页 |
·比较优势理论评价 | 第100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理论 | 第100-103页 |
·波特“钻石”模型基本内容 | 第100-102页 |
·“钻石”模型的验证及拓展 | 第102-103页 |
·木材产业安全实现的理论模型 | 第103-113页 |
·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解 | 第103-104页 |
·中国木材产业竞争力的理论选择 | 第104页 |
·实现木材产业安全理论模型的提出及验证 | 第104-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资源基础与中国木材产业安全 | 第114-129页 |
·对建立在自然资源优势基础上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 | 第114-115页 |
·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回顾 | 第114-115页 |
·中国工业发展模式反思 | 第115页 |
·发展木材产业的资源条件 | 第115-118页 |
·木材资源供给分析 | 第116-117页 |
·木材资源需求分析 | 第117-118页 |
·发展木材产业资源条件 | 第118页 |
·木材产业新的资源基础的构筑 | 第118-124页 |
·现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第118-120页 |
·人工林资源再造 | 第120-121页 |
·国际木材资源利用 | 第121-123页 |
·木材产业资源基础的综合分析 | 第123-124页 |
·木材产业资源基础的转换 | 第124-127页 |
·微笑曲线与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 第124-125页 |
·木材产业自身视角的资源基础转换 | 第125-126页 |
·政府的作用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8 产业集聚与中国木材产业安全 | 第129-140页 |
·豪泰林模型与产业集聚 | 第129-131页 |
·豪泰林模型简介 | 第129-130页 |
·产业集聚的博弈分析 | 第130-131页 |
·产业集聚对于木材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第131-133页 |
·产业的区位品牌效应 | 第131-132页 |
·资源共享效应 | 第132页 |
·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 第132页 |
·产业的创新能力 | 第132-133页 |
·木材产业集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3-136页 |
·木材产业集聚现状 | 第133-134页 |
·木材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 第134-136页 |
·木材产业集聚的策略设计 | 第136-139页 |
·企业 | 第136-137页 |
·产业 | 第137页 |
·政府 | 第137-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9 产业规模化经营与中国木材产业安全 | 第140-149页 |
·规模化经营与产业成长 | 第140-142页 |
·规模经济理论的提出 | 第140-142页 |
·规模化经营与产业成长的关系 | 第142页 |
·规模化经营对木材产业变革的意义 | 第142-144页 |
·产业升级 | 第142页 |
·资源培育规模化的实现 | 第142-143页 |
·产业市场的进入壁垒 | 第143页 |
·产业国际化程度 | 第143-144页 |
·木材产业规模化经营现状及问题 | 第144-146页 |
·木材产业规模化经营现状 | 第144-145页 |
·木材产业规模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 第145-146页 |
·实现木材产业规模化经营的策略设计 | 第146-148页 |
·木材产业规模化经营的实现途径 | 第146-147页 |
·政府的作用 | 第147-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10 案例研究 | 第149-155页 |
·嘉善木业发展基本现状 | 第149页 |
·嘉善木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 第149-150页 |
·零资源经济现象的形成 | 第149-150页 |
·木材资源获取的压力 | 第150页 |
·产业资源基础的转换 | 第150页 |
·嘉善木业的产业集聚发展 | 第150-152页 |
·起步阶段 | 第151页 |
·发展阶段 | 第151页 |
·提升阶段 | 第151-152页 |
·嘉善木业规模经营的演变 | 第152页 |
·小规模经营阶段 | 第152页 |
·向规模化经营转变 | 第152页 |
·嘉善木业发展的启示 | 第152-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11 结论与创新 | 第155-159页 |
·结论概括 | 第155-157页 |
·新的产业安全观的提出 | 第155页 |
·生产大国并非生产强国 | 第155页 |
·中国木材产业尚处于不太安全的状态 | 第155-156页 |
·实现木材产业安全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156页 |
·中国木材产业安全实现路径的确立 | 第156-157页 |
·论文创新 | 第157-158页 |
·选题 | 第157页 |
·研究思路 | 第157页 |
·研究观点 | 第157-158页 |
·论文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158-159页 |
附表1 1953~2004 年中国主要木材产品产量 单位:万 M~3 | 第159-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2页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第172-174页 |
个人简介 | 第174-175页 |
导师简介 | 第175-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