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2-21页 |
三、研究主旨和思路 | 第21-24页 |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的李佳白和早期在山东的活动 | 第24-42页 |
第一节 李佳白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 | 第24-28页 |
一、父亲的影响 | 第24-26页 |
二、参加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李佳白在山东的活动 | 第28-42页 |
一、在山东传教 | 第28-32页 |
二、治水和赈灾建议 | 第32-35页 |
三、房产案始末 | 第35-42页 |
第二章 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 | 第42-111页 |
第一节 李佳白与变法维新运动 | 第42-55页 |
一、与上层社会和维新人士的交往 | 第42-46页 |
二、改革建议 | 第46-53页 |
三、影响与评价 | 第53-55页 |
第二节 李佳白在新政时期的活动 | 第55-65页 |
一、关注新政的政治体制改革 | 第56-59页 |
二、征集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中国教育展展品 | 第59-62页 |
三、呼吁中外友好 | 第62-65页 |
第三节 李佳白与辛亥革命 | 第65-86页 |
一、李佳白与清帝逊位 | 第65-69页 |
二、对孙中山的评价 | 第69-74页 |
三、李佳白与袁世凯 | 第74-82页 |
四、国体之争中的立场 | 第82-86页 |
第四节 李佳白与民初时政 | 第86-111页 |
一、李佳白与北洋政局 | 第86-97页 |
二、力促中国统一和进步 | 第97-103页 |
三、关注中国国计民生 | 第103-105页 |
四、“治乱须用道德” | 第105-111页 |
第三章 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 | 第111-154页 |
第一节 李佳白与尚贤堂 | 第111-130页 |
一、尚贤堂的创办 | 第111-116页 |
二、尚贤堂的主要活动 | 第116-122页 |
三、尚贤堂活动的特点 | 第122-125页 |
四、机关刊物《尚贤堂纪事》 | 第125-130页 |
第二节 李佳白的社会文化活动 | 第130-154页 |
一、李佳白的中西文化观 | 第130-137页 |
二、调和新学和旧学的努力 | 第137-141页 |
三、李佳白与民初孔教运动 | 第141-150页 |
四、《存古刍言》的发表 | 第150-154页 |
第四章 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外关系 | 第154-207页 |
第一节 李佳白与中国参战及和平问题 | 第154-177页 |
一、维护中国的中立地位 | 第154-157页 |
二、揭露日本的扩张野心 | 第157-165页 |
三、反对中国参战 | 第165-177页 |
第二节 李佳白的和平思想和实践 | 第177-191页 |
一、李佳白的和平理想 | 第177-181页 |
二、李佳白与二十年代中国的弭兵息战运动 | 第181-186页 |
三、《国际公报》与世界大同思想 | 第186-191页 |
第三节 李佳白在中外关系中的立场 | 第191-207页 |
一、树立近代外交观念 | 第192-194页 |
二、关注中国主权利益 | 第194-201页 |
三、声援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斗争 | 第201-207页 |
余论 魂系中国 | 第207-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19页 |
附录:图片 | 第219-227页 |
后记 | 第227-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