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阈中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概述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课业负担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一、课业负担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课业负担的外延 | 第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课业负担的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一、国内学者关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二、国外学者关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第二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案例分析 | 第19-30页 |
第一节 课业负担在中小学生身上的表现 | 第19-20页 |
一、外部表现之一:书包越来越重 | 第19页 |
二、外部表现之二:病症学生越来越多 | 第19-20页 |
三、内在表现:压力愈来愈大 | 第20页 |
第二节 课业负担典型案例分析 | 第20-30页 |
一、中学生的一天 | 第20-23页 |
二、小学生的作业 | 第23-30页 |
第三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伦理审视 | 第30-40页 |
第一节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积极意义 | 第30-31页 |
一、有利于获得知识 | 第30-31页 |
二、有利于培养意志 | 第31页 |
三、有利于增强自信 | 第31页 |
四、有利于全面发展 | 第31页 |
第二节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造成的危害 | 第31-34页 |
一、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 第32-33页 |
二、引发学生心理上的疾患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伦理成因 | 第34-36页 |
一、“学而优则仕”的求学观 | 第34-35页 |
二、“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学观 | 第35页 |
三、“父慈子孝”的家庭观 | 第35-36页 |
第四节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引发的伦理困境 | 第36-40页 |
一、教师的伦理困境 | 第37页 |
二、家长的伦理困境 | 第37-38页 |
三、学生的伦理困境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道德调节 | 第40-48页 |
第一节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道德调节的基本原则 | 第40-42页 |
一、量力性原则 | 第40-41页 |
二、有益身心原则 | 第41页 |
三、符合规范原则 | 第41页 |
四、不损害原则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道德调节的实现方式 | 第42-48页 |
一、社会舆论的道德制裁 | 第42-43页 |
二、教育部门的理性规约 | 第43-46页 |
三、家长的垂范指引 | 第46页 |
四、学生的自觉自律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