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现代性内涵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内德育目标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德育目标和现代性概述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德育目标的概念和内容 | 第14-21页 |
一、德育目标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历史回顾 | 第15-19页 |
三、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现代性的概念 | 第21-26页 |
一、现代性的含义 | 第21-24页 |
二、本文中的现代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现代性与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关系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在现代性语境下讨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性 | 第26-32页 |
一、现代化与现代性 | 第26页 |
二、外在环境对德育目标的要求 | 第26-30页 |
三、德育目标本身的内在要求 | 第30-32页 |
第二节 现代性语境下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反思 | 第32-37页 |
一、德育目标公民教育的缺失 | 第32-33页 |
二、德育目标人性化的缺失 | 第33-35页 |
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缺失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现代性对高校德育目标的积极意义和借鉴作用 | 第37-47页 |
第一节 现代性对我国德育目标的积极意义 | 第37-42页 |
一、理性化对我国德育目标的积极意义 | 第37-38页 |
二、主体性原则对我国德育目标的积极意义 | 第38-40页 |
三、个人本位主义对我国德育目标的积极意义 | 第40-42页 |
第二节 现代性后果对构建我国德育目标的借鉴作用 | 第42-47页 |
一、工具理性的泛滥 | 第42-43页 |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 | 第43-45页 |
三、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在现代性语境下构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 | 第47-61页 |
第一节 现代性语境下构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理论基础 | 第47-50页 |
一、“现实的人” 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出发点 | 第48-49页 |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指向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现代性语境下构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原则 | 第50-53页 |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统一原则 | 第50-51页 |
二、适应性与超越性统一原则 | 第51-52页 |
三、传承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原则 | 第52-53页 |
四、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原则 | 第53页 |
第三节 现代性语境下构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内容 | 第53-61页 |
一、我国高校基础德育目标——现代公民道德素质培养 | 第53-55页 |
二、我国高校主体德育目标——学生主体性培养 | 第55-56页 |
三、我国高校核心德育目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 | 第56-58页 |
四、我国高校最高德育目标——培养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 第58-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