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ct | 第4-8页 |
第1章 导论:德育是21世纪的灵魂 | 第8-12页 |
1.1 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思路 | 第8-9页 |
1.2 研究基础述略 | 第9-10页 |
1.3 分析工具的甄选:心理契约 | 第10-12页 |
第2章 实然与应然: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超越 | 第12-25页 |
2.1 德育与现实的疏离与回归 | 第12-17页 |
2.1.1 德育与生活的疏离 | 第12-13页 |
2.1.2 应然德育假设:回归生活世界 | 第13-17页 |
2.2 实然德育的工具理性及应然德育的人性化、精神性 | 第17-21页 |
2.2.1 实然德育的工具理性分析 | 第17-18页 |
2.2.2 应然德育的人性化、精神性 | 第18-21页 |
2.3 德育体验:道德教育的基点 | 第21-25页 |
2.3.1 德育体验的内涵与特征 | 第21-22页 |
2.3.2 亲验与想验 | 第22-23页 |
2.3.3 德育体验的实践探索 | 第23-25页 |
第3章 现代德育中的心理契约 | 第25-32页 |
3.1 心理契约的厘定 | 第25-26页 |
3.2 德育与心理契约的契合 | 第26-30页 |
3.2.1 心理契约:德育关系主客体之间的互感耦合 | 第26-28页 |
3.2.2 心理契约:德育关系主客体之间的心灵互动 | 第28-30页 |
3.3 德育症结:心理契约缺位 | 第30-32页 |
3.3.1 失信是心理契约缺位的首要原因 | 第30页 |
3.3.2 预期忽视是心理契约缺位的重要原因 | 第30-32页 |
第4章 德育发展理路:基于心理契约 | 第32-44页 |
4.1 调整德育心态理顺德育关系 | 第32-35页 |
4.1.1 德育关系模式及其价值 | 第33-34页 |
4.1.2 德育关系发挥功能的机制 | 第34-35页 |
4.2 强化契约意识完善德育归责机制 | 第35-38页 |
4.2.1 德育协调能力 | 第36-37页 |
4.2.2 道德移情能力 | 第37-38页 |
4.3 培育德育文化重塑精神世界 | 第38-42页 |
4.3.1 精神文化的界说 | 第38-39页 |
4.3.2 精神文化的理论架构 | 第39页 |
4.3.3 精神文化的本体形式 | 第39-40页 |
4.3.4 精神文化的建设途径 | 第40-42页 |
4.4 注重权变策略务实诚信履约 | 第42-44页 |
4.4.1 权变策略的操作及思路 | 第42页 |
4.4.2 诚信履约的要件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