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N总线的双机并行铁路计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1章 绪论 | 第1-17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电子计轴器及技术要求 | 第11-13页 |
·国内外技术现状 | 第13-14页 |
·多处理机总线技术 | 第14-15页 |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CAN总线技术 | 第17-27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现场总线产生的背景 | 第17页 |
·CAN的工作方式 | 第17-19页 |
·CAN总线通信协议 | 第19-26页 |
·OSI开放式互连模型与CAN的比较 | 第19-20页 |
·CAN的分层结构 | 第20-21页 |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 第21页 |
·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 | 第21-24页 |
·物理层 | 第24-26页 |
·CAN总线特性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系统冗余方案设计 | 第27-36页 |
·容错技术及其分类 | 第27-31页 |
·容错技术概要 | 第27-29页 |
·容错技术分类 | 第29-31页 |
·冗余计轴系统模型 | 第31-34页 |
·基本容错模型 | 第31页 |
·冗余计轴系统模型 | 第31-34页 |
·冗余计轴系统功能描述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系统原理及硬件结构设计 | 第36-42页 |
·概述 | 第36页 |
·轮轴检测子系统 | 第36-39页 |
·轮轴传感器 | 第37-38页 |
·传感发送电路 | 第38页 |
·传感接收电路 | 第38-39页 |
·传输电缆 | 第39页 |
·双机控制系统的工作机制 | 第39-41页 |
·系统工作原理 | 第39-40页 |
·系统硬件结构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第42-49页 |
·系统软件结构 | 第42-43页 |
·CAN自定义通信协议 | 第43-44页 |
·节点地址定义 | 第43-44页 |
·命令码定义 | 第44页 |
·数据通信格式 | 第44页 |
·调制解调器(Modem)通信协议 | 第44-45页 |
·命令码定义 | 第44-45页 |
·数据通信格式 | 第45页 |
·软件系统工作方案 | 第45-46页 |
·CAN总线节点的诊断 | 第45页 |
·Modem数据通信处理 | 第45页 |
·系统开机机制 | 第45-46页 |
·RAM区数据存储 | 第46页 |
·软件冗余 | 第46页 |
·系统数据通信流程 | 第46-48页 |
·主控调计轴点轮轴数 | 第47-48页 |
·主控与邻站通信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容错计轴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49-58页 |
·可靠性技术概述 | 第49-53页 |
·基本概念 | 第49-50页 |
·模型技术 | 第50-53页 |
·容错计轴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53-57页 |
·组合模型分析法 | 第53-54页 |
·马尔可夫模型分析法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7章 故障检测及安全保障措施 | 第58-64页 |
·故障检测 | 第58-60页 |
·单片机8031内部自检 | 第58-59页 |
·外围芯片的检测 | 第59页 |
·传感子系统检测 | 第59页 |
·站间传输子系统的检测 | 第59-60页 |
·继电器检测 | 第60页 |
·电源检测 | 第60页 |
·硬件可靠性及安全保障 | 第60-62页 |
·传感器采用双套单轨安装 | 第60-61页 |
·“1+1”冗余控制 | 第61页 |
·动态驱动区间轨道继电器(QGJ) | 第61-62页 |
·其它抗干扰措施 | 第62页 |
·软件可靠性及安全保障 | 第62-63页 |
·采用冗余方式实现对重要信息的校验与恢复 | 第62页 |
·系统功能循环设置 | 第62-63页 |
·程序运行监视系统(WATCHDOG)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