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0页 |
| 1 、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技术特点 | 第11-13页 |
| 2 、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及开发 | 第13-17页 |
| ·民用便携式电子产品 | 第13-15页 |
| ·电动汽车(EV) | 第15页 |
| ·航天领域 | 第15-17页 |
| 3 、 锂离子电池新型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 ·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 第17-20页 |
| ·适用性正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 第20-23页 |
| 4 、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应用问题 | 第23-33页 |
| ·安全性问题 | 第23-29页 |
| ·低温电性能问题 | 第29-33页 |
| 5 、 本论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40页 |
| 第二章 天然石墨的表面修饰及其嵌锂行为 | 第40-57页 |
| 1 、 引言 | 第40-42页 |
| 2 、 实验 | 第42-43页 |
| ·实验所用材料及试剂 | 第42页 |
| ·石墨的表面修饰 | 第42页 |
| ·电极片制备 | 第42页 |
| ·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扫描 | 第42-43页 |
| ·模拟电池性能测试 | 第43页 |
| ·材料表面形貌分析 | 第43页 |
| ·材料的电子能谱测试 | 第43页 |
| ·电极阻抗谱测试 | 第43页 |
| 3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4页 |
| ·表面修饰聚二甲基硅氧烷对石墨电极嵌锂行为的影响 | 第43-47页 |
| ·表面修饰的作用机制 | 第47-51页 |
| ·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修饰量对石墨嵌锂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 ·表面修饰石墨电极的电性能 | 第52-54页 |
| 4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第三章 电氧化聚合反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过充保护研究 | 第57-76页 |
| 1 、 引言 | 第57-58页 |
| 2 、 实验 | 第58-59页 |
| ·试剂 | 第58页 |
| ·微电极扫描 | 第58页 |
| ·模拟电池 | 第58-59页 |
| ·方型电池 | 第59页 |
| ·内阻测试 | 第59页 |
| ·电极表面形貌分析 | 第59页 |
| 3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4页 |
| ·过充安全保护剂的选择 | 第59-65页 |
| ·电氧化聚合的过充安全保护机制 | 第65-68页 |
| ·联苯对实际电池的过充保护行为研究 | 第68-71页 |
| ·联苯对实际电池体系电性能的影响 | 第71-74页 |
| 4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用低温电解质溶液研究 | 第76-104页 |
| 1 、 引言 | 第76-77页 |
| 2 、 实验 | 第77页 |
| ·电解质溶液配制 | 第77页 |
| ·电导率的测量 | 第77页 |
| ·电池的测量 | 第77页 |
| 3 、 结果与讨论 | 第77-101页 |
| ·EC基二元溶剂电解液体系的电导性质 | 第79-82页 |
| ·EC-DMC-EMC三元溶剂电解液体系的电导性质 | 第82-87页 |
| ·EC-DMC-EMC-DEC四元溶剂电解液体系的电导性质 | 第87-89页 |
| ·电解液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 第89-92页 |
| ·电解液组成对电池常温性能的影响 | 第92-94页 |
| ·电解液组成对电池低温放电行为的影响 | 第94-101页 |
| 4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 第五章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低温性能研究 | 第104-118页 |
| 1 、 引言 | 第104-105页 |
| 2 、 实验 | 第105-106页 |
| ·电极制备 | 第105页 |
| ·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扫描 | 第105页 |
| ·模拟电池性能测试 | 第105页 |
| ·实际电池的性能检测 | 第105-106页 |
| ·低温性能测试 | 第106页 |
| 3 、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8页 |
| ·LiMn_2O_4正极材料的低温电性能 | 第106-112页 |
| ·LiCoO_2正极材料的低温性能 | 第112-114页 |
| ·石墨负极的低温电性能 | 第114-116页 |
| ·实际电池的低温电性能 | 第116-118页 |
| 4 、 本章小结 | 第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19页 |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