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第1页 |
1 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合作的必要性 | 第7-11页 |
1.1 应对世界高科技发展挑战需要 | 第7-9页 |
1.2 台湾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需要 | 第9-10页 |
1.3 福建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需要 | 第10-11页 |
2 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理论分析 | 第11-19页 |
2.1 高技术产业涵义 | 第11-12页 |
2.2 闽台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 第12-13页 |
2.2.1 台湾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 第12页 |
2.2.2 福建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 第12-13页 |
2.3 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系统理论分析 | 第13-19页 |
2.3.1 产业互补涵义 | 第13页 |
2.3.2 系统定义 | 第13页 |
2.3.3 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系统分析 | 第13-19页 |
2.3.3.1 系统要素 | 第13-14页 |
2.3.3.2 系统结构 | 第14-15页 |
2.3.3.3 系统功能 | 第15页 |
2.3.3.4 系统性质 | 第15-19页 |
2.3.3.5 系统环境 | 第19页 |
3 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性分析 | 第19-34页 |
3.1 产业梯度互补 | 第19-22页 |
3.2 产业要素互补 | 第22-29页 |
3.2.1 资金投入互补 | 第23-25页 |
3.2.2 科技研究互补 | 第25-27页 |
3.2.3 人才资源互补 | 第27页 |
3.2.4 市场容量互补 | 第27-29页 |
3.3 产业优势互补 | 第29-32页 |
3.3.1 电子信息产业 | 第29-30页 |
3.3.2 高新技术农业 | 第30-31页 |
3.3.3 石化产业 | 第31-32页 |
3.4 产业发展模式互补 | 第32-34页 |
4 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机制研究 | 第34-44页 |
4.1 互补现状 | 第34-41页 |
4.1.1 互补的区域布局 | 第34-35页 |
4.1.2 互补的产业分布 | 第35-36页 |
4.1.3 互补的主要类型 | 第36-39页 |
4.1.3.1 建立企业产品供需链 | 第36页 |
4.1.3.2 建立投资公司 | 第36-37页 |
4.1.3.3 组建企业策略联盟 | 第37页 |
4.1.3.4 产学研合作创新 | 第37-38页 |
4.1.3.5 园区合作 | 第38-39页 |
4.1.4 互补的效应分析 | 第39-41页 |
4.1.4.1 促进台湾产业转型升级 | 第39页 |
4.1.4.2 对福建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 第39-41页 |
4.2 互补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4.2.1 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使两岸互补合作处于低水平状态 | 第41-42页 |
4.2.2 台商投资呈现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未能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 第42页 |
4.2.3 台商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未能促进我省产业技术升级换代 | 第42-43页 |
4.2.4 台商投资缺乏明显产业关联效应,未能有效带动我省产业成长 | 第43页 |
4.2.5 台商投资尚存在某些负面效应,未能形成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 第43页 |
4.2.6 福建投资环境建设滞后,使台资企业大幅度转向分流 | 第43-44页 |
5 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机制研究 | 第44-50页 |
5.1 动力机制 | 第45-46页 |
5.2 区域协调机制 | 第46-47页 |
5.3 要素整合机制 | 第47-49页 |
5.3.1 风险投资机制 | 第47-48页 |
5.3.2 合作创新机制 | 第48页 |
5.3.3 人才交流机制 | 第48页 |
5.3.4 市场开拓机制 | 第48-49页 |
5.4 产业关联机制 | 第49页 |
5.5 约束与保障机制 | 第49-50页 |
6 促进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合作的对策 | 第50-58页 |
6.1 营造良好互补环境,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强大支撑 | 第50-52页 |
6.1.1 加强以信息化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硬”环境建设策 | 第50-51页 |
6.1.2 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51页 |
6.1.3 建立完备的法制法规环境 | 第51-52页 |
6.1.4 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 第52页 |
6.2 促进两岸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双方产业竞争力 | 第52-55页 |
6.2.1 共同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 第52-53页 |
6.2.2 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双向技术转移 | 第53页 |
6.2.3 构建闽台REP系统 | 第53-54页 |
6.2.4 加强两岸人才交流 | 第54-55页 |
6.2.5 组建闽台科技产品市场营销网络 | 第55页 |
6.3 推动两岸产业的紧密衔接,形成合理产业分工格局 | 第55-56页 |
6.4 建立两岸产业协作带,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 | 第56-58页 |
6.4.1 共建科学园区,发挥园区的集聚功能 | 第56-57页 |
6.4.2 合作建立闽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带动我省产业群的形成 | 第57页 |
6.4.3 发挥战略集成作用,组建高新技术跨国集团,共创中华品牌 | 第57-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 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