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打击乐的传承与发展
|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引言 | 第13-16页 |
| 1.源远流长的晋剧 | 第13-15页 |
| 2.研究晋剧打击乐的目的和方法: | 第15-16页 |
| 一、晋剧打击乐 | 第16-30页 |
| ·晋剧乐队及代表人物 | 第16-17页 |
| ·晋剧打击乐器 | 第17-21页 |
| ·鼓子 | 第18页 |
| ·手板 | 第18页 |
| ·马锣 | 第18-19页 |
| ·铙钹 | 第19页 |
| ·小锣 | 第19页 |
| ·铰子 | 第19-20页 |
| ·梆子 | 第20页 |
| ·狗娃子 | 第20-21页 |
| ·堂锣 | 第21页 |
| ·战鼓 | 第21页 |
| ·碰盅 | 第21页 |
| ·大堂鼓 | 第21页 |
| ·晋剧打击乐器的操作方法 | 第21-27页 |
| ·鼓板的操作方法 | 第22-23页 |
| ·马锣的操作方法 | 第23页 |
| ·铙钹的操作方法 | 第23-24页 |
| ·小锣的操作方法 | 第24页 |
| ·铰子的操作方法 | 第24-25页 |
| ·梆子的操作方法 | 第25-26页 |
| ·战鼓的操作方法 | 第26页 |
| ·堂鼓的操作方法 | 第26页 |
| ·狗娃子的操作方法 | 第26-27页 |
| ·晋剧打击乐的代音字谱表 | 第27-30页 |
| ·常用术语浅释 | 第28-30页 |
| 二、晋剧锣鼓经的特点 | 第30-33页 |
| ·乐器组合特点 | 第30-32页 |
| ·大家俱 | 第30页 |
| ·小家俱 | 第30-31页 |
| ·单锣家俱 | 第31页 |
| ·翻家俱 | 第31-32页 |
| ·节奏特点 | 第32页 |
| ·基本节奏型 | 第32页 |
| ·打击乐器的节奏型及其变体 | 第32页 |
| ·结构特点 | 第32-33页 |
| ·单点子 | 第32-33页 |
| ·复点子 | 第33页 |
| 三、晋剧打击乐的功能及审美特征 | 第33-38页 |
| ·晋剧打击乐的功能 | 第33-35页 |
| ·晋剧打击乐的审美特征 | 第35-38页 |
| ·程式传统,形式多样 | 第35页 |
| ·变化丰富,配合默契 | 第35页 |
| ·节奏鲜明,效果强烈 | 第35页 |
| ·以少胜多,手法简练 | 第35-38页 |
| 四、晋剧打击乐的传承与发展 | 第38-42页 |
| ·晋剧主奏击乐的特点 | 第39页 |
| ·马锣的特点 | 第39页 |
| ·铙钹的特点 | 第39页 |
| ·小锣的特点 | 第39页 |
| ·晋剧打击乐的改革与创新 | 第39-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附录Ⅰ | 第46-47页 |
| 附录Ⅱ | 第47-52页 |
| 附录Ⅲ | 第52-76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