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导论 | 第14-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五、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17-19页 |
第一章 企业集团财务监控概述 | 第19-27页 |
第一节 企业集团财务监控的涵义与特点 | 第19-22页 |
一、企业集团财务监控的涵义 | 第19-20页 |
二、企业集团财务监控的特征 | 第20-22页 |
第二节 企业集团财务监控模式 | 第22-27页 |
一、集团治理与集团财务监控的关系 | 第23-24页 |
二、集权模式 | 第24-25页 |
三、分权模式 | 第25-26页 |
四、混合模式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山东省地勘局(集团)财务监控现状与特点 | 第27-43页 |
第一节 山东省地勘局(集团)相关背景介绍 | 第27-30页 |
一、山东省地勘局(集团)概况 | 第27-28页 |
二、山东省地勘局(集团)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山东省地勘局(集团)财务监控现状 | 第30-33页 |
一、历史条件下的地勘系统财务监控 | 第30页 |
二、事企分体运行下的财务管理体制现状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山东地勘局(集团)财务监控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一、财务管理落后 | 第34-35页 |
二、财务监控不力 | 第35页 |
三、资金监管松散 | 第35-36页 |
四、预算管理单一 | 第36-37页 |
五、内审作用发挥有限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山东地勘局(集团)财务监控问题成因分析 | 第38-43页 |
一、体制原因 | 第39-41页 |
二、政策原因 | 第41页 |
三、自身原因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山东地勘局(集团)财务监控体系设计 | 第43-52页 |
第一节 财务监控模式的选择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山东地勘局(集团)财务监控组织体系的总体框架 | 第45-48页 |
一、体系设计要求 | 第45页 |
二、基于公司治理的地勘局(集团)财务监控组织框架 | 第45-48页 |
第三节 集团总部的内部治理结构 | 第48-49页 |
一、集团总部董事会的监控定位 | 第48页 |
二、集团总部董事会的监控组织 | 第48-49页 |
三、集团总部监事会的监控组织 | 第49页 |
第四节 集团总部经营层的财务监控体系 | 第49-50页 |
一、地勘总部经营层的财务监控定位 | 第49-50页 |
二、地勘总部经营层的财务监控组织体系 | 第50页 |
三、地勘总部经营层的财务监控组织职能 | 第50页 |
第五节 二级单位的财务监控体系 | 第50-52页 |
一、二级单位的财务监控定位 | 第50-51页 |
二、二级单位的财务监控组织体系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山东省地勘局(集团)财务监控机制 | 第52-65页 |
第一节 资金监管机制 | 第52-56页 |
一、资金管理与控制 | 第52-54页 |
二、资金预警监控 | 第54-56页 |
第二节 人员监控机制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全面预算管理监控机制 | 第57-61页 |
第四节 内部审计监控机制 | 第61-65页 |
一、建立立体化的审计监控体系 | 第62页 |
二、确定公司内部审计目标 | 第62-63页 |
三、内部审计监控模式设计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山东省地勘局(集团)财务监控保障措施 | 第65-72页 |
第一节 优化财务监控体系的运作环境 | 第65-67页 |
一、技术基础 | 第65页 |
二、人员素质基础 | 第65-66页 |
三、财务基础 | 第66-67页 |
第二节 财务监控体系的奖惩机制 | 第67-69页 |
一、奖惩原则 | 第67-68页 |
二、奖惩机构和程序 | 第68页 |
三、配套制度 | 第68-69页 |
第三节 财务监控体系的风险控制 | 第69-72页 |
一、管理机构 | 第69-70页 |
二、基本流程 | 第70页 |
三、控制策略 | 第70-72页 |
结束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