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 当今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10页 |
(二) 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一) 国外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 第13-18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一) 行为 | 第19页 |
(二) 教学行为 | 第19-20页 |
(三) 课堂教学行为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 | 第22-30页 |
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诠释 | 第22-25页 |
(一)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 第22-23页 |
(二) 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 | 第23页 |
(三) 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 第23-24页 |
(四) 提倡自主、合作、交流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 | 第24-25页 |
二、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 | 第25-26页 |
(一) 教师角色的挑战 | 第25页 |
(二) 构建新型的教学样式 | 第25页 |
(三) 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 第25-26页 |
(四) 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 第26页 |
(五) 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 第26页 |
三、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要求 | 第26-30页 |
(一) 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全面性 | 第26-27页 |
(二) 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转换性 | 第27-28页 |
(三) 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生成性 | 第28页 |
(四) 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对话性 | 第28-29页 |
(五) 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多元性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观察量表的编制 | 第30-36页 |
一、课堂教学行为因素的分解 | 第30-31页 |
二、小结 | 第31-32页 |
三、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设计 | 第32-36页 |
(一) 研究框架 | 第32-33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33-3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四) 研究工具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研究 | 第36-53页 |
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 第36-47页 |
(一) 讲述行为 | 第36-37页 |
(二) 对话行为 | 第37-45页 |
(三) 讨论行为 | 第45页 |
(四) 练习指导行为 | 第45-47页 |
二、课堂教学行为的教师访谈 | 第47-53页 |
(一) 教师访谈整理 | 第47-52页 |
(二) 教师访谈的主要观点辑要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讨论和建议 | 第53-72页 |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 第53-60页 |
(一) 取得的成就 | 第53-56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56-60页 |
二、新课程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3页 |
(一) 教师教学习惯的影响 | 第60页 |
(二) 思维定势的影响 | 第60页 |
(三) 理念的偏差 | 第60-61页 |
(四) 工作负担及时间的限制 | 第61-62页 |
(五) 教师评价制度的干扰 | 第62页 |
(六) 各级各类考试的影响 | 第62-63页 |
三、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探析 | 第63-72页 |
(一) 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整体策略 | 第63-66页 |
(二) 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具体策略 | 第66-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一:观察表 | 第79-81页 |
附录二:讲述行为的观察要点 | 第81页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