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tri网的协同商务链建模研究
| 论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协同商务的定义 | 第13-14页 |
| ·协同商务的内容 | 第14-15页 |
| ·协同商务的发展方向——协同商务链 | 第15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 | 第15-19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论文的内容 | 第16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7页 |
|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第2章 协同商务链的理论研究 | 第19-28页 |
| ·协同商务链的基本思想 | 第19-23页 |
| ·从供应链到协同商务链 | 第19-21页 |
| ·协同商务链的内涵 | 第21-22页 |
| ·协同商务链的特点 | 第22-23页 |
| ·协同商务链的理论分析 | 第23-25页 |
| ·协同论 | 第23-24页 |
| ·系统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 ·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25页 |
| ·协同商务链的理论框架 | 第25-26页 |
| ·协同商务链理论对企业的启发 | 第26-28页 |
| 第3章 协同商务链模型及方法研究 | 第28-43页 |
| ·协同商务链的结构模型 | 第28-33页 |
| ·协同商务链的建模内容 | 第28-29页 |
| ·协同商务链的建模要求 | 第29页 |
| ·协同商务链的结构模型 | 第29-33页 |
| ·协同商务链的建模体系 | 第33-35页 |
| ·协同商务链的建模过程 | 第35-36页 |
| ·协同商务链的主要建模方法 | 第36-43页 |
| ·工作流模型 | 第36-40页 |
| ·协同商务链的建模方法 | 第40-41页 |
| ·建模方法的选取 | 第41-43页 |
| 第4章 协同商务链模型的组建 | 第43-51页 |
| ·协同商务链的组建五阶段模型 | 第43-44页 |
| ·阶段一:协同商务链目标的确定 | 第44-46页 |
| ·消费者需求的发现 | 第44-45页 |
| ·消费者需求的分析 | 第45页 |
| ·确定协同商务链的目标 | 第45-46页 |
| ·阶段二:协同商务链核心企业群企业之间的博弈 | 第46-47页 |
| ·核心企业群的概念 | 第46页 |
| ·核心企业群的博弈模型分析 | 第46-47页 |
| ·阶段三:协同商务链其他合作企业的选择 | 第47页 |
| ·阶段四:最佳合作方案的确定 | 第47-48页 |
| ·阶段五:实现协同商务链的目标 | 第48-51页 |
| ·协同商务链的协调 | 第48-49页 |
| ·协同商务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 | 第49-50页 |
| ·协同商务链的运行 | 第50-51页 |
| 第5章 基于PETRI 网的协同商务链模型 | 第51-60页 |
| ·PETRI 网的基本理论 | 第51-53页 |
| ·Petri 网的概念 | 第52页 |
| ·Petri 网的特点 | 第52-53页 |
| ·协同商务链PETRI网建模 | 第53-55页 |
| ·协同商务链的PETRI网模型分析 | 第55-60页 |
| ·状态空间性能的分析 | 第55-58页 |
| ·动态性能分析 | 第58-59页 |
| ·正确性分析 | 第59-60页 |
| 第6章 协同商务链的应用研究 | 第60-68页 |
| ·海尔集团简介 | 第60-61页 |
| ·以海尔为核心企业的协同商务链 | 第61-65页 |
| ·参与全球化分工 | 第61-63页 |
| ·作为核心企业组建协同商务链 | 第63-65页 |
| ·海尔组建协同商务链的意义 | 第65-68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主要结论 | 第68页 |
| ·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