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 1 关系攻击研究概述 | 第9-15页 |
| ·关系攻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 第9-10页 |
| ·关系攻击的相关研究 | 第10-15页 |
| 2 应对方式研究概述 | 第15-19页 |
| ·应对方式的概念 | 第15-16页 |
| ·应对方式的分类 | 第16-17页 |
| ·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 ·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 | 第18-19页 |
| 3 关系攻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 ·儿童关系攻击应对的研究 | 第19-20页 |
| ·青少年关系攻击应对的研究 | 第20-22页 |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2-26页 |
| 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2-23页 |
| 2 问题提出 | 第23页 |
| 3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4页 |
| 5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 6 总体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过程和结果 | 第26-48页 |
| 研究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关系攻击受害问卷的编制 | 第26-34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关系攻击受害初始问卷的编制 | 第26-28页 |
| 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关系攻击受害初始问卷的施测与分析 | 第28-34页 |
|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 ·研究程序 | 第28页 |
| ·研究结果 | 第28-34页 |
| 研究二 中职学校关系攻击受害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 第34-40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 2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 3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34-36页 |
|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 ·研究工具 | 第35页 |
| ·研究程序 | 第35页 |
|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关系攻击受害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特点 | 第36页 |
| ·关系攻击受害学生与非受害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 第36-37页 |
| ·关系攻击受害学生应对方式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 第37-40页 |
| 研究三 中职学校关系攻击受害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 | 第40-48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 2 研究假设 | 第40页 |
| 3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40-44页 |
| ·研究对象 | 第40页 |
| ·研究工具 | 第40-41页 |
| ·实验设计 | 第41页 |
| ·研究程序 | 第41-44页 |
|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 ·干预训练对关系攻击受害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干预训练对关系攻击受害学生心理适应水平(反应在焦虑、抑郁和自尊上)的影响 | 第46-48页 |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48-55页 |
| 1 关系攻击受害问卷的编制 | 第48页 |
| 2 中等职业学校关系攻击受害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分析 | 第48-51页 |
| ·关系攻击受害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特征及其与非受害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 第48-49页 |
| ·关系攻击受害学生应对方式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 第49-51页 |
| 3 干预训练的有效性分析 | 第51-55页 |
| ·干预训练可有效改善关系攻击受害学生的应对方式 | 第52-53页 |
| ·干预训练对关系攻击受害学生心理适应水平的影响 | 第53-55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 2 创新之处 | 第55-56页 |
| 3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附录 | 第63-68页 |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