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矿用越野车总体设计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8-11页 |
| ·越野车简介 | 第8-9页 |
| ·矿用越野车的概况 | 第9-10页 |
| ·矿用越野车的国内外技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 ·总体设计 | 第11-14页 |
| ·总体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 第11-12页 |
| ·总体设计的内涵 | 第12-14页 |
| ·矿用越野车设计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17页 |
| ·方案设计 | 第14页 |
| ·硬点的确定 | 第14-15页 |
| ·整车性能设计计算 | 第15页 |
| ·矿用越野车总体布置设计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矿用越野车设计方案的确定 | 第17-23页 |
| ·方案设计的作用 | 第17-18页 |
| ·方案设计原则 | 第18页 |
| ·布置形式确定 | 第18-20页 |
| ·外形结构简图 | 第20-21页 |
| ·设计指标与要求 | 第21-22页 |
| ·整车最大外形尺寸设计指标 | 第21页 |
| ·整车载质量和整备质量设计指标 | 第21页 |
| ·主要性能参数设计指标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整车参数确定 | 第23-40页 |
| ·主要质量参数的确定 | 第23-25页 |
| ·整车质量、载荷分配和质心高度的计算 | 第23-24页 |
| ·质量利用系数 | 第24页 |
| ·轴荷的分配 | 第24-25页 |
| ·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 | 第25-28页 |
| ·轴距尺寸L | 第25-26页 |
| ·前悬尺寸L_F | 第26-27页 |
| ·后悬尺寸L_R | 第27页 |
| ·轮距尺寸 | 第27-28页 |
| ·汽车的最小离地间隙、接近角、离去角的参数确定 | 第28页 |
| ·汽车外廓尺寸 | 第28页 |
| ·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 | 第28-39页 |
| ·汽车动力性参数的选择 | 第28-29页 |
| ·燃油经济性参数 | 第29-30页 |
| ·机动性参数 | 第30页 |
|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参数 | 第30页 |
| ·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参数 | 第30-31页 |
| ·汽车的制动性参数 | 第31页 |
| ·汽车的通过性参数 | 第31-32页 |
| ·发动机性能参数的确定 | 第32-34页 |
| ·变速器的参数确定 | 第34页 |
| ·分动器的参数确定 | 第34页 |
| ·主减速器的参数确定 | 第34页 |
| ·轮胎参数的确定 | 第34-37页 |
| ·转向器参数的确定 | 第37页 |
| ·制动力分配确定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整车性能计算 | 第40-46页 |
| ·整车动力性计算 | 第40-43页 |
| ·最高车速V_(max) | 第40页 |
| ·驱动轮牵引力计算 | 第40-41页 |
| ·爬坡能力 | 第41-42页 |
| ·加速能力 | 第42-43页 |
| ·最小转弯半径的计算 | 第43页 |
| ·汽车侧倾稳定角计算 | 第43-44页 |
| ·汽车制动距离计算 | 第44-45页 |
| ·整车性能指标与设计指标对比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总布置设计 | 第46-59页 |
| ·总布置草图的绘制 | 第46-49页 |
| ·主要总成布置 | 第49-58页 |
| ·发动机位置的布置 | 第49-50页 |
| ·传动系布置 | 第50-51页 |
| ·转向装置的布置 | 第51-53页 |
| ·悬架的布置 | 第53-55页 |
| ·车架的布置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车架总成的有限元分析 | 第59-7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59页 |
| ·车架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59-61页 |
| ·壳单元在车架分析中的应用 | 第59-61页 |
| ·梁单元在车架分析中的应用 | 第61页 |
| ·车架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1-66页 |
| ·车架几何模型的建立及其结构特点 | 第61-62页 |
| ·车架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2-66页 |
| ·车架有限元的计算 | 第66-70页 |
| ·车架弯曲刚度有限元分析 | 第66-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