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1 引言 | 第16-32页 |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6-22页 |
·选题背景 | 第16-20页 |
·问题提出 | 第20-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24-30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7页 |
·研究框架 | 第27-3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32-48页 |
·概念界定 | 第32-39页 |
·创新能力 | 第32-34页 |
·技术创新能力 | 第34-37页 |
·动力机制 | 第37-38页 |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第38-39页 |
·文献综述 | 第39-48页 |
·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理论述评 | 第39-41页 |
·关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述评 | 第41页 |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 第41-44页 |
·我国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述评 | 第44-48页 |
3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74页 |
·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环境与效率 | 第48-60页 |
·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 | 第48-51页 |
·企业技术创新运行环境 | 第51-56页 |
·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效率 | 第56-60页 |
·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60-66页 |
·日本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特征 | 第60-61页 |
·美国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特点 | 第61-62页 |
·欧盟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特色 | 第62页 |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经验及政策启示 | 第62-66页 |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构成要素 | 第66-74页 |
·内源动力要素 | 第66-67页 |
·运行动力要素 | 第67-69页 |
·环境动力要素 | 第69-74页 |
4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指标体系与理论模型构建 | 第74-104页 |
·内部动力机制 | 第74-84页 |
·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 第74-77页 |
·企业的目标 | 第77-78页 |
·企业家创新意识 | 第78-79页 |
·员工创新动力 | 第79-80页 |
·企业文化动力 | 第80-81页 |
·企业R&D及投入 | 第81-84页 |
·外部动力机制 | 第84-94页 |
·政府动力 | 第84-85页 |
·市场机制 | 第85-86页 |
·科技动力 | 第86-88页 |
·产权制度 | 第88-89页 |
·合作创新 | 第89-94页 |
·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4-101页 |
·构建原则 | 第94页 |
·体系构建 | 第94-101页 |
·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思路 | 第101-104页 |
·理论模型构建 | 第101-102页 |
·实证分析思路 | 第102-104页 |
5 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 第104-126页 |
·研究对象遴选与确定 | 第104-106页 |
·我国家电行业的特征 | 第104-106页 |
·样本说明与数据收集 | 第106-109页 |
·样本说明 | 第106-107页 |
·数据收集 | 第107-109页 |
·问卷设计与纠偏措施 | 第109-113页 |
·问卷设计步骤 | 第109-110页 |
·调查问卷结构 | 第110页 |
·防止偏差措施 | 第110-113页 |
·研究量表的开发汇总 | 第113-116页 |
·原始调研数据预处理 | 第116-118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确定 | 第118-126页 |
·知识准备 | 第118-119页 |
·方法简介 | 第119-121页 |
·方法优势 | 第121-126页 |
6 我国家电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126-144页 |
·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基本原理 | 第126-136页 |
·ε-支持向量回归机 | 第126-129页 |
·v-支持向量回归机 | 第129-131页 |
·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线性规划形式 | 第131-132页 |
·ε-带为任意形状的支持向量回归机 | 第132-133页 |
·采用其它损失函数的支持向量回归机 | 第133-136页 |
·我国家电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求解过程 | 第136-140页 |
·求解步骤 | 第136-137页 |
·v-支持向量回归机计算详细过程 | 第137-138页 |
·最终的运算结果 | 第138-140页 |
·我国家电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运算结果的简要解释 | 第140-144页 |
7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44-148页 |
·基本结论 | 第144-146页 |
·主要创新 | 第146页 |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146-148页 |
·理论论证部分的不足 | 第146-147页 |
·实证论证部分的不足 | 第147页 |
·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6页 |
附录 | 第156-164页 |
附录1 支持向量回归机计算权重w的运算程序 | 第156-160页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160-164页 |
作者简历 | 第164-16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