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铝的形态及生物可接受率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 铝的生物学效应及其限量标准 | 第12-14页 |
1.1 人体对铝的吸收与分布 | 第12页 |
1.2 铝的生物学毒性 | 第12-14页 |
1.3 铝的限量标准 | 第14页 |
2 食品中铝的检测技术概况 | 第14-16页 |
2.1 检测前处理方法概况 | 第14-15页 |
2.2 检测方法概况 | 第15-16页 |
3 茶叶含铝特性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3.1 茶树鲜叶、干茶和茶汤铝含量 | 第16页 |
3.2 铝溶出的影响因素 | 第16页 |
3.3 茶叶铝形态分布 | 第16-17页 |
4 茶叶铝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4.1 生物有效性概念 | 第17页 |
4.2 生物有效性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4.3 茶叶铝的生物有效性 | 第19页 |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铬天青S显色法测定茶叶铝量的优化 | 第21-30页 |
1 引言 | 第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3.1 最佳测定波长 | 第24页 |
3.2 最佳pH值条件 | 第24-25页 |
3.3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最适用量 | 第25页 |
3.4 铬天青S最适用量 | 第25-26页 |
3.5 最佳显色时间 | 第26页 |
3.6 Al-CAS-CTMAB标准曲线 | 第26-27页 |
3.7 方法精密度 | 第27页 |
3.8 加标回收率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29页 |
5 结论 | 第29-30页 |
第3章 茶叶总铝量及铝的溶出研究 | 第30-46页 |
1 引言 | 第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0-31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3.1 茶叶总铝和溶出铝含量 | 第34-36页 |
3.2 浸提条件对茶叶铝溶出的影响 | 第36-40页 |
3.3 几种添加物对茶汤铝含量的影响 | 第40-43页 |
4 讨论 | 第43-44页 |
5 结论 | 第44-46页 |
第4章 茶叶铝的形态分析 | 第46-58页 |
1 引言 | 第4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3.1 茶叶活性铝的溶出及形态分布 | 第48-52页 |
3.2 茶汤铝的形态分布 | 第52-56页 |
4 讨论 | 第56-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第5章 茶叶铝生物可接受率研究 | 第58-67页 |
1 引言 | 第5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8-59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6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3.1 茶叶体外胃肠消化下铝的动态溶出 | 第60-61页 |
3.2 茶汤体外胃肠消化下铝的动态溶出 | 第61-62页 |
3.3 体外胃肠消化下铝的生物可接受率 | 第62-64页 |
3.4 几种添加物对茶汤体外生物可接受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4 讨论 | 第65-66页 |
5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