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提速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第18-28页 |
2.1 有关速度的概念 | 第18-20页 |
2.1.1 设计速度 | 第18页 |
2.1.2 运行速度 | 第18页 |
2.1.3 期望速度 | 第18-19页 |
2.1.4 平均速度 | 第19页 |
2.1.5 限制速度 | 第19页 |
2.1.6 建议速度 | 第19页 |
2.1.7 速度差 | 第19-20页 |
2.2 提速依据分析 | 第20-25页 |
2.2.1 速度与安全 | 第20-22页 |
2.2.2 提速对速度的影响 | 第22-24页 |
2.2.3 提速和安全 | 第24-25页 |
2.3 提速依据分析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提速值的确定 | 第28-50页 |
3.1 我国法定高速公路最大行驶速度 | 第28-29页 |
3.2 确定提速值影响因素分析与最高提度方法的提出 | 第29-30页 |
3.2.1 确定提速值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3.2.2 最高限制速度方法的提出 | 第30页 |
3.3 基于规范分可能提速值 | 第30-35页 |
3.3.1 提速值的预测方法 | 第30页 |
3.3.2 圆曲线半径与提速值 | 第30-33页 |
3.3.3 提速值与平曲线线性关系 | 第33-35页 |
3.4 基于道路运行速度的可能提速值 | 第35-44页 |
3.4.1 基于运行车速的速度预测 | 第35-41页 |
3.4.2 运行速度的预测方法 | 第41页 |
3.4.3 运行速度(V_(85))的测算 | 第41-44页 |
3.5 实例研究与分析 | 第44-48页 |
3.5.1 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概况 | 第44-45页 |
3.5.2 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资料收集 | 第45页 |
3.5.3 基于运行车速提速可行性评价 | 第45-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提速方法与社会效益 | 第50-62页 |
4.1 提速方法 | 第50-52页 |
4.1.1 全线统一提速 | 第50页 |
4.1.2 特殊点段局部提速 | 第50-51页 |
4.1.3 分路段提速 | 第51页 |
4.1.4 分车道提速 | 第51页 |
4.1.5 分车型提速 | 第51-52页 |
4.1.6 其它提速方法 | 第52页 |
4.2 推荐提速方法 | 第52-55页 |
4.2.1 分车道与分车型提速相结合的方法 | 第52-54页 |
4.2.2 特殊点段建议提速方法 | 第54页 |
4.2.3 提速后标志标牌的变换 | 第54-55页 |
4.3 高速公路提速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 第55-59页 |
4.3.1 高速公路提速社会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55-59页 |
4.4 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59-61页 |
4.4.1 模糊评价指标集U | 第59页 |
4.4.2 指标等级的评价集V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提速汽车与护栏碰撞力学仿真试验 | 第62-86页 |
5.1 汽车与护栏碰撞研究方法 | 第62-63页 |
5.1.1 实车足尺碰撞实验 | 第62页 |
5.1.2 缩尺模型试验法 | 第62页 |
5.1.3 计算机仿真分析 | 第62-63页 |
5.2 仿真软件和车辆模型 | 第63-66页 |
5.2.1 Hypermesh与LS-DYNA | 第63页 |
5.2.2 车辆有限元模型 | 第63-64页 |
5.2.3 车辆碰撞参数 | 第64页 |
5.2.4 护栏模型 | 第64-66页 |
5.3 小汽车仿真碰撞试验 | 第66-74页 |
5.3.1 小汽车碰撞仿真 | 第66-74页 |
5.3.2 小汽车仿真碰撞结果分析 | 第74页 |
5.4 大客车仿真碰撞试验 | 第74-83页 |
5.4.1 大汽车碰撞仿真 | 第74-83页 |
5.4.2 大客车仿真碰撞结果分析 | 第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