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一+VP”及相关构式的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1.1 “一+VP”构式中“一”的性质界定 | 第11-12页 |
1.1.2 “一+VP”构式的研究 | 第12-14页 |
1.1.3 “V一V”构式和“VV”构式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语料及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第2章 “一+VP”构式的历时演变 | 第18-41页 |
2.1 先秦时期的“一+VP”构式 | 第18-21页 |
2.1.1 《尚书》《左传》中的“一+VP”构式 | 第18-19页 |
2.1.2 《孟子》《庄子》中的“一+VP”构式 | 第19-21页 |
2.1.3 小结 | 第21页 |
2.2 两汉魏晋时期的“一+VP”构式 | 第21-25页 |
2.2.1 《史记》《汉书》中的“一+VP”构式 | 第22-23页 |
2.2.2 《搜神记》《世说新语》中的“一+VP”构式 | 第23-25页 |
2.2.3 小结 | 第25页 |
2.3 唐宋元时期的“一+VP”构式 | 第25-32页 |
2.3.1 《敦煌变文集》《祖堂集》中的“一+VP”构式 | 第26-27页 |
2.3.2 《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的“一+VP”构式 | 第27-29页 |
2.3.3 《朱子语类》《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一+VP”构式 | 第29-31页 |
2.3.4 小结 | 第31-32页 |
2.4 明清时期的“一+VP”构式 | 第32-37页 |
2.4.1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的“一+VP”构式 | 第32-35页 |
2.4.2 《红楼梦》中的“一+VP”构式 | 第35-36页 |
2.4.3 小结 | 第36-37页 |
2.5 “一+VP”构式历时演变特点及形成原因 | 第37-41页 |
2.5.1 “一+VP”构式历时演变特点 | 第38-39页 |
2.5.2 “一+VP”构式形成原因 | 第39-41页 |
第3章 “V一V”构式的历时演变 | 第41-56页 |
3.1 先秦时期至宋元时期的“V一V”构式 | 第41-45页 |
3.1.1 《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的“V一V”构式 | 第41-43页 |
3.1.2 《朱子语类》《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V一V”构式 | 第43-45页 |
3.2 明代的“V一V”构式 | 第45-50页 |
3.3 清代的“V一V”构式 | 第50-53页 |
3.4 “V一V”构式历时演变特点及形成原因 | 第53-56页 |
3.4.1 “V一V”构式历时演变特点 | 第53-54页 |
3.4.2 “V一V”构式形成原因 | 第54-56页 |
第4章 “VV”构式的历时演变 | 第56-73页 |
4.1 先秦时期至唐五代时期的“VV”构式 | 第56-58页 |
4.2 宋元时期的“VV”构式 | 第58-59页 |
4.3 明代的“VV”构式 | 第59-65页 |
4.4 清代的“VV”构式 | 第65-68页 |
4.5 “VV”构式历时演变特点及形成原因 | 第68-73页 |
4.5.1 “VV”构式历时演变特点 | 第69-70页 |
4.5.2 “VV”构式形成原因 | 第70-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