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设计概念衍生阶段的小组设计互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小组设计工作模式的兴起和重要性 | 第14页 |
1.1.2 个人与小组设计研究的差异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小组合作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小组结构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18-21页 |
第2章 服务设计概念设计研究 | 第21-30页 |
2.1 服务设计 | 第21-24页 |
2.1.1 服务设计的定义 | 第22页 |
2.1.2 服务设计的核心要素 | 第22-24页 |
2.2 设计活动研究 | 第24-26页 |
2.2.1 设计活动定义 | 第24页 |
2.2.2 设计活动的运用 | 第24-25页 |
2.2.3 合作模式下的设计活动 | 第25-26页 |
2.3 设计流程研究 | 第26页 |
2.4 不同层级设计师的概念设计特征 | 第26-28页 |
2.5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以小组为单位的多人设计合作 | 第30-41页 |
3.1 小组合作的动因 | 第30-31页 |
3.2 小组合作的结构研究 | 第31-37页 |
3.2.1 小组任务研究 | 第31页 |
3.2.2 小组成员个人特征 | 第31-35页 |
3.2.3 小组沟通研究 | 第35-37页 |
3.3 小组合作的关键因素 | 第37-38页 |
3.4 小组合作的优势与风险 | 第38-40页 |
3.4.1 小组合作的优势 | 第38-39页 |
3.4.2 小组合作的风险 | 第39-40页 |
3.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双人合作模式中的设计互动实验 | 第41-50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41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4.3.1 有声思维法 | 第41-42页 |
4.3.2 口语分析法 | 第42页 |
4.3.3 问卷法 | 第42页 |
4.4 实验设计 | 第42-44页 |
4.4.1 设计主题的选择 | 第42-43页 |
4.4.2 设计对象的选择 | 第43-44页 |
4.4.3 实验内容和流程设计 | 第44页 |
4.5 实验执行 | 第44-46页 |
4.6 数据处理 | 第46-49页 |
4.6.1 合作双方的触发关系 | 第46页 |
4.6.2 互动刺激与交替对话 | 第46-48页 |
4.6.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8-49页 |
4.6.4 实验数据统计 | 第49页 |
4.7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概念衍生阶段的小组设计互动特征 | 第50-77页 |
5.1 角色标签特征 | 第50-60页 |
5.1.1 态度层 | 第50-52页 |
5.1.2 行为层 | 第52-53页 |
5.1.3 角色标签层 | 第53-58页 |
5.1.4 角色标签层的影响因素 | 第58-60页 |
5.2 小组合作模式特征 | 第60-67页 |
5.2.1 一方主导模式 | 第61页 |
5.2.2 交替主导模式 | 第61-64页 |
5.2.3 半主导半交替模式 | 第64-67页 |
5.3 各层级设计师的互动刺激特征 | 第67-77页 |
5.3.1 各小组互动刺激峰值分析 | 第67-74页 |
5.3.2 小组互动刺激特征 | 第74-75页 |
5.3.3 影响互动刺激频次的因素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A 读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第86-87页 |
附录B 实验问卷 | 第87-89页 |
附录C 实验同意书 | 第89-90页 |
附录D 部分实验设计方案 | 第90-92页 |
附录E 部分实验数据统计表 | 第92-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