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对文献的综评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 第21-37页 |
第一节 留守儿童正式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 第21-30页 |
一、政府——政策内容弹性空间大,缺乏强制约束力 | 第21-22页 |
二、学校——重学习,情感支持缺位 | 第22-25页 |
三、社区——资源不均,意识欠缺 | 第25-28页 |
四、社会组织——专业性低,持续性不强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留守儿童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 第30-37页 |
一、家庭——抚育支持弱化,教养类型欠好 | 第30-34页 |
二、同辈群体——同伴排斥多,榜样示范少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中的实务探索 | 第37-50页 |
第一节 项目背景与社会工作介入 | 第37-38页 |
一、项目的背景 | 第37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中的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 第38-44页 |
一、学校、社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座谈 | 第38页 |
二、社会——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组织专业性 | 第38-39页 |
三、政府——倡导积极政策 | 第39页 |
四、家庭——增强亲子互动,提高父母责任意识 | 第39-43页 |
五、同辈群体——小组工作扩大网络规模,提升交往支持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的成效与反思 | 第44-50页 |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成效 | 第44-47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过程的反思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完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建议 | 第50-55页 |
第一节 严谨政策制定,健全制度建设 | 第50-51页 |
一、完善顶层设计 | 第50页 |
二、加大对家庭的投资建设 | 第50页 |
三、健全人才培养制度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培育社会组织,保证持续发展 | 第51页 |
一、培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 第51页 |
二、增强社会组织实力 | 第51页 |
第三节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 第51-53页 |
一、培养多层次人才 | 第51-52页 |
二、注重专业能力培养 | 第52页 |
三、建设督导队伍 | 第52页 |
四、研究社会工作本土化 | 第52-53页 |
第四节 促进就业,缩小区域差距 | 第53页 |
一、增加社会工作就业岗位 | 第53页 |
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 第53页 |
第五节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一政三社”主体联动 | 第53-55页 |
一、链接课外教育资源 | 第53-54页 |
二、“一政三社”联动合力,完善社会支持建构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