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本位学习的评价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28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14页 |
1.当前学生学习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 第10-13页 |
2.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 第13-14页 |
(二)核心概念 | 第14-18页 |
1.学习力 | 第14-15页 |
2.表现本位学习 | 第15-16页 |
3.学习评价 | 第16-17页 |
4.互动生成 | 第17-1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1.国内外关于学习力的研究 | 第18-22页 |
2.国内外关于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 第22-24页 |
(四)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24-25页 |
1.研究思路 | 第24页 |
2.内容框架 | 第24-25页 |
(五)研究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1.研究基础 | 第25-26页 |
2.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二、课堂教学中表现本位学习的基本要义 | 第28-38页 |
(一)表现本位学习的核心要素 | 第28-30页 |
1.学习目标 | 第28页 |
2.问题导向 | 第28-29页 |
3.学习任务与建构式学习 | 第29页 |
4.学业作品 | 第29页 |
5.课堂展示 | 第29-30页 |
6.作品分析 | 第30页 |
(二)表现本位学习的基本特征 | 第30-33页 |
1.立足学生思维加工过程 | 第30-31页 |
2.关注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 第31-32页 |
3.基于学业作品的表现 | 第32-33页 |
(三)学生学习评价、表现本位学习与学习力的关系 | 第33-38页 |
1.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观点 | 第33-34页 |
2.学生学习评价与学习力的关系 | 第34-35页 |
3.表现本位学习与学习力的关系 | 第35-38页 |
三、表现本位学习的评价方式 | 第38-47页 |
(一)一种超越测验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 | 第38-40页 |
1.学习方式的改变导致评价方式的改变 | 第38-39页 |
2.表现性评价的评价内容 | 第39-40页 |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征 | 第40-41页 |
1.表现性评价具有整体性思维 | 第40页 |
2.评价方式多元化 | 第40-41页 |
3.评价主体多样化 | 第41页 |
(三)表现性评价的工具 | 第41-47页 |
1.学习记录单 | 第42-43页 |
2.学业作品评分表 | 第43-45页 |
3.学业作品档案袋 | 第45-47页 |
四、表现本位学习的评价任务设计 | 第47-56页 |
(一)学习目标的设计 | 第47-50页 |
1.基于学生立场 | 第47-49页 |
2.研读教材,挖掘育人价值 | 第49-50页 |
(二)学习任务的设计 | 第50-56页 |
1.学习任务引领学习活动 | 第50-53页 |
2.任务设计主体多元化 | 第53-54页 |
3.质疑答疑能力体现学生学习力 | 第54-56页 |
五、表现本位学习的评价在课堂中实施 | 第56-71页 |
(一)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在机制 | 第56-57页 |
1.倾听 | 第56页 |
2.读懂 | 第56-57页 |
3.比较 | 第57页 |
4.点评 | 第57页 |
5.回馈 | 第57页 |
(二)利用学习资源开展评价 | 第57-65页 |
1.通过评价指导学生学习 | 第58-62页 |
2.通过评价选取学生资源 | 第62-65页 |
(三)基于学习表现的评价反馈 | 第65-71页 |
1.学生参与评价,规范评价术语 | 第65-66页 |
2.学生学习评价的形式多样 | 第66-67页 |
3.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多元 | 第67-69页 |
4.完善学生学习评价表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