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导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主体框架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预期贡献 | 第19-21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21-35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2.1.3 小结 | 第24页 |
2.2 资本结构相关理论 | 第24-32页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2.2.2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 第27页 |
2.2.3 MM理论与修正的MM理论 | 第27-28页 |
2.2.4 均衡理论 | 第28-29页 |
2.2.5 信息不对称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 第29-31页 |
2.2.6 小结 | 第31-32页 |
2.3 公司绩效相关理论 | 第32-35页 |
2.3.1 公司绩效的定义 | 第32页 |
2.3.2 单一指标的公司绩效衡量理论 | 第32-33页 |
2.3.3 多重指标的公司绩效衡量理论 | 第33-34页 |
2.3.4 小结 | 第34-35页 |
3.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债务融资分析 | 第35-45页 |
3.1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概况 | 第35-40页 |
3.1.1 房地产的基本概念 | 第35页 |
3.1.2 房地产行业的特征 | 第35-36页 |
3.1.3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 | 第36-40页 |
3.2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 | 第40-41页 |
3.2.1 内源融资 | 第40页 |
3.2.2 外源融资 | 第40-41页 |
3.3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现状 | 第41-45页 |
3.3.1 房地产上市公司与全行业债务融资水平比较 | 第41-42页 |
3.3.2 房地产上市公司与各行业全部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水平比较 | 第42-43页 |
3.3.3 房地产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比例失衡 | 第43-45页 |
4. 研究设计 | 第45-64页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5-47页 |
4.1.1 样本选取 | 第45-46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4.2 变量定义和研究假设 | 第47-50页 |
4.2.1 变量选取 | 第47-49页 |
4.2.2 研究假设 | 第49-50页 |
4.3 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4.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1-64页 |
4.4.1 因子分析及其结果 | 第51-55页 |
4.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5-56页 |
4.4.3 模型一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6-60页 |
4.4.4 模型二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60-64页 |
5. 实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4-7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5.2 提升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建议 | 第65-69页 |
5.2.1 发展多渠道的融资方式 | 第65-67页 |
5.2.2 积极利用房地产投资信托 | 第67-68页 |
5.2.3 发挥企业的规模效应 | 第68页 |
5.2.4 改善房地产企业股权结构 | 第68页 |
5.2.5 强化债权治理效力 | 第68-69页 |
5.3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69-70页 |
5.4 研究预期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