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9页 |
1.1.2 现实困境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相关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1.3.2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4.1 专业 | 第15页 |
1.4.2 专业设置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北京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 第17-27页 |
2.1 北京市高职院校专业大类分析 | 第17-19页 |
2.2 北京市高职院校二级专业及专业布点数 | 第19-23页 |
2.3 北京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分析 | 第23-25页 |
2.4 北京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 | 第25-27页 |
第3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北京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定位 | 第27-38页 |
3.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诉求 | 第27-28页 |
3.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定位 | 第28-36页 |
3.2.1 北京市产业结构概况 | 第28-30页 |
3.2.2 北京市三大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 第30-34页 |
3.2.3 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34-36页 |
3.3 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特征及其内容 | 第36-38页 |
第4章 北京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问题的分析——基于协同发展视角的审视 | 第38-45页 |
4.1 缺乏顶层设计,造成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 | 第38-39页 |
4.2 北京市新产业定位下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协调适应性差 | 第39-42页 |
4.2.1 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数量过多,但现代都市农业相关专业设置偏少 | 第39-40页 |
4.2.2 新产业定位下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明显不足 | 第40-41页 |
4.2.3 新产业定位下支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设置比重较低 | 第41-42页 |
4.3 专业重复率高,与新产业定位下北京市产业发展匹配的专业设置偏少 | 第42-44页 |
4.4 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小 | 第44-45页 |
第5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对策分析 | 第45-51页 |
5.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 | 第45-46页 |
5.1.1 北京市新产业定位下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 | 第45页 |
5.1.2 协同基础上错位发展原则 | 第45-46页 |
5.1.3 协同基础上特色性原则 | 第46页 |
5.1.4 基于协同发展进程的前瞻性原则 | 第46页 |
5.2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对策分析 | 第46-51页 |
5.2.1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市自身定位 | 第47-48页 |
5.2.2 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 第48-49页 |
5.2.3 依托北京市特色,打造协同基础上错位发展的地方特色专业群 | 第49页 |
5.2.4 建立专业设置的调整预警机制 | 第49-5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